一直以來,我們認為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腦部不再運作,便是死亡,即生命的終結。專門研究死後腦部活動的學者、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健康中心(NYU Langone)醫學院的森.帕米亞(Sam Parnia)教授從他的研究發現:「我們對死亡的理解都是錯的。」
帕米亞教授是深切治療部醫生,著有《清醒地死亡:以新科學扭轉我們對生死的理解》一書(Lucid Dying: The New Science Revolutionizing How We Understand Life and Death)。他最近在芝加哥大學的網台節目《Big Brain》分享對生死科學研究的見解:「在生物學層面,劃分生和死的界線並不存在,兩者不是二元對立的。一些人認為談論死後意識『不科學』,而我正正就死後意識作科學研究,要了解死亡是怎樣一回事,必須探討意識。」
他說:「不少科學證據顯示,人類死後體內的細胞並不是立即分解或敗壞的,有一段時間腦部仍存活。我們以為,由生到死,猶如坐飛機飛越大西洋,由紐約往倫敦,紐約是白天,倫敦是黑夜,兩地之間彷彿有一條線,沿著這條線,光線漸減,愈來愈暗,到某點,眼前變成漆黑一片。事實上那條線並不存在,光和暗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由此引伸,只要未到完全漆黑,還有一點光,我們理論上可以返回光的狀態。如果你將暗說成終點,你不會嘗試復明。絕大部分醫生、神經科學專家和科學家認為腦部缺氧五至十分鐘,腦部便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壞和死亡。但近20年有大量研究指出,這說法站不住腳。」
耶魯大學曾有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從一間屠房取得32頭經屠宰豬隻的腦袋,將豬腦接駁上模擬供應血液的裝置,並使用含防腐物質的藥物保存豬腦,觀察狀況。這項研究的結果在2019年的《自然》期刊發表,顯示豬隻比豬腦早10至14小時死亡,由此推斷,在豬隻死後,只要找到合適方法,保持豬腦存活是有可能的。
帕米亞指同一道理可應用在人類身上,醫學上證實已死亡幾個小時的人,若用適當方法和藥物,可以救活。紐約醫院2012年用心肺復蘇法救活心臟病人的比率為33%,比全國16%高一倍,他相信箇中原因是團隊使用了協助病人腦部存活的藥物。這種藥物與上述豬腦實驗採用的類似,作用之一是抑制豬腦的訊息傳遞。
死後意識是具爭議的題目。其中一派說法是,人類的思想、覺察和意識是由腦電波和化學物質反應形成的,但這說法並無科學依據,至今也未有實驗證實腦細胞產生思想和意識。
另一派學說則視腦部為重要的導管,人類的意識、思想和「生命」與腦部分離,但又彼此有互動。帕米亞用電腦上網作比喻:「互聯網的內容並非來自電腦。但沒有電腦這工具,我們無法連接網絡。如果電腦壞了,我們就無法看到互聯網的訊息。」
他說,現代的磁力共振和腦電波儀器讓我們發現,人類死後幾秒鐘,腦部活動活躍如爆炸,特別是負責夢境和改變意識狀態的區域都非常活躍。實驗亦證實腦細胞在人類死後可維持功能長達48小時。
本身是心肺復蘇專家的帕米亞與研究團隊訪問過英國和美國25間醫院內數以千計經歷過心跳停頓和所謂「瀕死」的人,當中15%受訪者能夠清晰地憶述相關經歷,這些經歷有共同之處。
他表示:「人類在心跳停止前或後經歷死亡,在外人眼中的死者是沒有意識的,但實際上他們在經歷獨特的內在體驗。根據他們憶述的內容,他們的意識並沒有殲滅,而是在持續擴展,而且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像離開自己的肉身,觀察和感知周圍環境,收集有關自己的資訊,甚至能夠描述醫護人員對病床上的他們做過的事。」帕米亞認為瀕死經歷不止是生命片段回顧,而是「活著」的狀態,而且腦部在逐步關機的過程中會繼續運作,竭盡所能恢復生命。人死後,腦部會接通所有意識,以更高的維度審視自己的一生,加以分析,思考人生目的。」
帕米亞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機器學習演算方法分析瀕死經歷人士的數據,證實瀕死經驗與由夢境或藥物引致的幻覺是不同的。他又說:「有宗教信仰的人在憶述瀕死經歷時,並沒有提及宗教活動或情境的細節,重視物質生活的人在瀕死經歷中看見自己的一生,也沒有關乎名利的細節。由此可見,生命不是由我們的信念建構的。」
帕米亞提倡醫學界進一步探討這生死課題,因為革新的生死觀念可引領我們研究出創新的方法,拯救生命,令人死而復生:「一百年前沒有人會想像到心肺復蘇法可令人起死回生。」他說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復活,例如多個器官已壞死的人,即使活下來也無法正常生活。
他說研究生死科學,讓他倍加注重生命每一刻:「如果大家都更重視與別人的關係和互動,而不是只顧自己,社會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