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耶魯大學的網上課程「幸福的科學」,超過300萬人修讀了。人們學到些甚麼?幸福可以學習回來嗎?

2018年1月,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首次開了一門「心理157:心理學與美好生活」(Psyc 157: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的課,首天已有300位同學註冊修讀,最後選修的同學多達1,200人,佔了全校本科生的四分之一。

同年3月,耶魯大學與教育科技公司「Coursera」合作,推出了一個為期10星期、名為「幸福的科學」(The Science of Well-being)的免費網上課程,同樣大受歡迎,首兩年已有約50萬各地人士修讀。去年3月,新冠肺炎爆發後,修讀的人數激增。據該網站的資料,到今年4月,註冊學員已超過34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了6.4倍。

這門課的導師、耶魯大學西利曼學院(Silliman College)院長、心理學教授勞拉∙桑托斯(Laurie Santos)說:「儘管疫情之下,人們都懂得如何保護身體健康,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但卻不知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桑托斯教授「心理學與美好生活」課程

「Coursera」的網上課程,改編自桑托斯在耶魯大學教授的實體課,內容包括「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外,也要求學員記錄自己的睡眠規律、寫感恩日記、隨意做一些好事,並記錄這些行為有否隨著時間和自身總體情緒而改變。

34歲的格雷琴(Gretchen McIntire)住在美國麻省、任職家庭健康助理,她同時也在南新罕布什爾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攻讀一個網上心理學學位。去年8月,格蕾琴利用疫情期間的空閒時間上了這個課程,她說這個課改變了她的人生。

格雷琴23歲時被診斷患有阿氏保加症,患者很堅持生活的規律,因此格雷琴往往因為要遵照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而苦惱。她說:「我知道這本書很有趣,但可以等到明天再讀,睡覺更重要。這是紀律,對吧?但我開始想到,用另一種方式生活,會讓你更快樂嗎?」

格雷琴又說,她發現每天禪修很有幫助,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也堅持下来。禪修還幫助她減少依賴社交媒體。她發自己多觀察内心,也變得更加内省。

特蕾西(Tracy Morgan)是加拿大阿爾伯達省一間康樂中心任職主管。去年6月,她和丈夫和子女在疫情期間修讀了這個課程。她說:「我的婚姻很美满,我有兩名子女。我有一份好工作和一間好房子。可是我就是永遠也找不到幸福。」

自從上了這個課程,52歲的特雷西承諾每天都做以下三件事: 練習一小時瑜伽;不管天氣多冷,都要到户外去散步;睡前在日記裡寫下三到五件感恩的事。

她說:「初時,你只會在睡前想到要感恩,當你養成這個習慣,你開始整日都想到一些感恩的事情。」

37歲的伊娃(Ewa Szypula)是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法國研究系講師。她說:桑托斯的課程中有一項小研究令她很難忘,研究員問了652位參加研究的美國人:如果給他們五美元,是花在自己身上,還是花在别人身上,會感到更幸福。事後參加者一致表示,他們在把錢用在别人身上時感受到更大的滿足。

後來,伊娃趁妹妹生日也做了一次實驗,將自己買的一條名貴裙子送給妹妹。她說:「那種幸福感幾個月後還在。」

修讀了這個課程令人幸福嗎?約翰霍金斯大學精神病和行為科學研究員大衞∙雅登(David Yaden)最近在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簡稱PLOS ONE)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雅登比較了修讀了「幸福的科學」和修讀了另一門「心理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各2,000多位學員,結果發現,雖然兩組同學的幸福感都有提高,但修讀了「幸福的科學」學員的幸福感更為顯著。

雅登認為「幸福的科學」要求學員實踐練習,他說:「單有學識並不足夠,人們需要實踐。」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