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生育監管機構「人工受精和胚胎管理局」(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簡稱HFEA)5月10日證實,首批含有三人DNA(全名deoxyribonucleic acid,去氧核糖核酸)信息的嬰兒4月在國內誕生。目前英國以這種方式出生的嬰兒少於五名。
這批初生嬰兒是全球極少數有三個人基因的,身上除了生父和生母的基因,還注入了另一位女性的DNA,所以有人稱他們為「三親嬰兒」(three-parent IVF)。
這批嬰兒是用上「線粒體捐贈治療法」(mitochondrial donation treatment,簡稱MDT)孕育的。這項新技術可以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通常是因線粒體異常存在缺陷的嬰兒。但是「三親嬰兒」也掀起倫理爭議,亦有研究指會出現後患。
人類身體幾乎每個細胞內都有線粒體,其作用是將食物轉化為可用能量,因此有「細胞的發電機」的比喻。若線粒體呈現缺陷(mitochondrial myopathies),就無法為身體提供能量,會導致腦損傷、肌肉萎縮、心臟衰竭和失明等問題。
線粒體疾病目前仍無法治癒,亦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患有這類疾病的嬰兒可能會在出生後幾天甚至幾小時內死亡。大約每6,000名嬰兒中,就有一名患有線粒體疾病。
「線粒體捐贈治療法」是經改良的體外受精技術,將線粒體轉移到另一胚胎。目前有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在母親卵子給父親精子受精之後進行;另一種在受精之前。母親的卵子中有缺陷的 DNA 會替換成另一名健康女性捐獻的卵子 DNA,然後和父親的精子合成胚胎。
2016年,美國醫生為一名線粒體突變的約旦女性做了相關治療,成為世界上首個三親嬰兒,但由於美國尚未批准這療法,醫療團隊要在墨西哥作這項治療。
醫學家認為,由於線粒體有人類的遺傳物質或 DNA,這意味著由此誕生的嬰兒,只有約0.1%的基因來自捐贈者,不會影響嬰兒的特徵,包括頭髮、眼睛的顏色和性格等。由於嬰兒身上的DNA主要來自原生父母,有科學界人士認為並不構成「第三親」。
英國2015年已立法批准線粒體捐贈治療,是首個訂立相關法例的國家。2017年,「紐卡素生殖中心」(Newcastle Fertility Centre)獲准開始「線粒體捐贈治療法」的研究,至今該中心已獲准為30對有線粒體遺傳病風險的父母進行治療。該中心主管Doug Turnbull表示,捐贈DNA者並不獲視為嬰兒的父母。
此外,新加坡和澳洲的法律亦容許採用這項技術。今年3月,澳洲政府宣布撥款1,500萬澳元,展開線粒體捐贈的試點計劃。
英國進步教育基金會(Progress Educational Trust)主任薩拉‧諾克羅斯(Sarah Norcross)表示,有消息稱目前-英國已有小量捐贈線粒體嬰兒出生,但預計評估和完善相關捐贈過程的工作將繼續緩慢而謹慎。
曾有估計,英國未來每年將有多達 150 名這樣的嬰兒誕生,引起全球廣泛關注,也帶來很多道德疑問,因為這仍被視為一種基因改造技術。有批評者提出,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將疾病遺傳給孩子,比如卵子捐贈或篩查;而在技術上,這些嬰兒仍存在「逆轉」(mitochondrial reversion)的風險,即卵子的異常粒線體會重新出現,並繼續繁殖。
今年3月,《MIT Technology Review》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有兩位接受捐贈治療法的嬰兒出現所謂「逆轉」的現象。這些異常線粒體會於嬰兒在子宮成長時倍增,一名嬰兒的異常線粒體由少於1%增至50%,另一位更增至72%。可幸這兩宗個案均沒有影響到嬰兒。
另一項2月在《國際醫學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發表的研究更指出,「逆轉」現象有可能導致孩子生病。參與研究的牛津大學生殖遺傳學教授戴根‧威爾斯(Dagan Wells)說:「為甚麼經線粒體替代療程出生的一些孩子細胞出現逆轉,而其他孩子卻沒有,尚未完全清楚。雖然至今有關治療方法令人感到鼓舞,但由於個案太少,仍難作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