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荷蘭團體倡建復古遊樂場 助孩子學習風險管理

荷蘭一些關注兒童健康成長的團體敦請政府,興建遊樂場和公園時,要讓兒童冒「安全風險」,有可能跌撞受傷,從而學習風險管理和保護自己。

10歲的Jackie經常與媽媽到阿姆斯特丹的Woeste Westen樂園遊玩。這天,她在園內的野火區一邊用平底鍋自製爆谷,一邊與弟弟傾談,沒料到爆谷燃燒起來,她的母親不慌不忙地把火撲熄,兩姐弟繼續造爆谷,媽媽則在一旁作畫。Jackie說:「我喜歡在這個公園玩,因為可以任我隨處奔跑,穿著衣服玩水。」

Jackie的媽媽古詩彤(Marlien Kulsdom)是學校教師和藝術工作者,亦是荷蘭非牟利組織Woeste Westen(Wild West)的創辦人之一。該組織提倡讓孩子在有安全風險的場所和環境自由玩樂。她認為:「兒童在有安全風險的環境玩樂,從中可學習到安全的界線。」

Woeste Westen另一創辦人、學校生物科老師喀比(Martin Hup)提倡家長放手,讓孩子狂野。他表示:「如果家長只管叫孩子不要做這不要做那,嘮叨孩子事事小心,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性格發展的機會。」

在荷蘭議會佔七席的民主派政黨Democrat 66提出方案,要求在阿姆斯特丹市增建有安全風險的遊樂設施,讓兒童有更多機會探索事物和接受考驗,從中掌握有助成長和性格發展的重要生活技能。

提案中所謂「有安全風險」的遊樂設施,是指沒有軟膠地墊,沒有防撞裝置的設置,還有讓孩子蹦跳、生火、涉水、對打、用刀和槌子做木工的康樂場所。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可以更無拘無束地玩樂,同時面對碰撞和受傷的風險比起在一般遊樂場高。

倡議組織發言人Mascha van Werven認為,讓小朋友暴露在風險之中玩樂,可以讓他們從小掌握管理風險的能力──畫出底線,衡量活動的益處和風險。

復古的泥地旋轉平台(粵語稱為「氹氹轉」)也屬於有安全風險的設施。
復古的泥地旋轉平台(粵語稱為「氹氹轉」)也屬於有安全風險的設施。

倡導的組織指出,現代兒童大部分都缺乏活動,久坐和長時間看電腦和手機屏幕,引起諸多問題。荷蘭是國民坐立時間最長的歐洲國家之一,組織認為需要改變現況,而且從小開始。

據調查,荷蘭兒童在新冠肺炎後,留在室內的時間是之前的兩倍。他們的手腳協調活動能力明顯低落,很多孩子不懂得接球;而且愈來愈多兒童失去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他們面對壓力時也不懂得處理風險和保持正向的情緒。

此外,荷蘭兒童的超重率維持在17%,18歲至24歲群組的比率更高達25%。

也有調查發現,荷蘭兒童在沒有成人看管的情況下外出玩耍的比率,由2022年的25%大減至去年的13%。近半受訪兒童在新冠肺炎後在室內玩耍的時間大幅增多。「怪獸家長」式的教育風氣亦比以前盛行。

不過,根據聯合國的報告,荷蘭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之一,當地研究亦指出,荷蘭兒童認為踏單車和家人的支持都是他們改善心情的途徑。

加拿大和挪威的學者在《自然》期刊1月號發表論文指出,在戶外玩耍和暴露於一定程度的風險下,有助兒童培養管理風險的能力,而這種技能可以應用在生活其他方面。

阿姆斯特丹The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兼荷蘭體育委員會成員辛爾達(Erik Scherder)解釋,具挑戰性的活動對我們發展認知能力有重要作用。他敦請荷蘭政府大力推動兒童多參與戶外活動,鍛煉肢體活動和認知功能互相協調。他表示:「我們的神經元最好每次接受的刺激都不同,因為不斷重複同一神經訊息,無法鍛煉到認知能力。」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