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品牌星巴克(Starbucks)創辦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是一位白手興家的富豪。舒爾茨自幼家貧,高中時因在美式足球場上的出色表現獲得奬學金,入讀北密西根大學。不過舒爾茨為了繳付學費,除了向政府借貸,也要同時打幾份工,甚至間中會賣血賺取報酬。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美國民眾在各處的血液收集中心捐血,以換取一些報酬。
來自德薩斯州的基洛德(Gaylord)育有兩名子女,現時要做兩份工,他每周會捐血兩次。他記得其中一次就在女兒的生日天,因為想買一件新泳衣和一個生日蛋糕給女兒慶祝,於是前往捐血。
基洛德說:「我回家前將蓋住針口的膠布撕去,向子女說這是一個小瘡,然後就轉了話題。」
「有酬損血」 在美國是合法的,在全國範圍內, 只要是體重110磅以上的成人,都可以去捐血。有酬的捐血每次可以獲得30至50美元,法例亦規定每個人每星斯可以捐血兩次。
有酬捐血在大部分國家是被禁止的。主要的考慮包括社會、倫理及捐血者健康各種因素。
美國捐血中心的血液的確有好一部分來自低下階層。他們為了維持生計,用自己的血液換取一些報酬。血液收集中心所收集的血液,大部分用以供給藥廠製造血漿產品。事實上,這些血液也真的救回了全球無數病患者的生命。
人類的血漿是治療部分罕有疾病無可替代的物品,如恢復抗體缺乏症和血友病者血液凝固的factor VIII,瘋狗症、破傷風和恒河猴因子(Rhesus Factor)等。此外,癌症患者及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也需要血漿產品。例如一位血友病患者,每年需要1,200個單位的血漿。隨著人口老化及其他治療需要,全球對血漿的需求正逐漸上升。
根據國際血漿蛋白治療協會(Plasma Protein Therapeutics Association),全球血漿貿易額由2000年的50億美元,增加至2015年的200億美元。美國每年捐血的人次,由2006年的1,200萬,上升至 2016年的3,800萬。收集血液的「捐血中心」的數目,由2005年的300間,增至今年的600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免疫科臨床教授羅渣.小林說:「這已演變成了一門盈利可觀的跨國生意,原本出自無私的的行為也變成一些有需要的人無奈的選擇。」
除了美國,德國、匈牙利和奧地利等國亦容許有酬捐血,但是有次數限制,歐洲國家只准人們每年捐血 45次,美國人最多則可以捐血104次。現時美國供應了全球70%的血漿,但亦只能應付 40%的需求。
人類血漿中有92% – 93%是水,僅有7% – 8%是蛋白質,血液製品就是從這部分的蛋白質提鍊製成的。血漿製品包括静脈注射用的免疫球蛋白、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Ⅷ、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血白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蛋白等。
現時全球最大的三間血液收集及製品公司是西班牙的「基立福」(Grifols)、愛爾蘭的夏爾製藥(Shire)和瑞士的Octapharma集團,主要是由美國收集血液。這些公司都在美國不斷擴展營運,開設更多收集中心。
人類歷史上,以血液來冶病的歷史已有多年。1665年,人類成功為狗隻輸血而救活了牠們。1818年,英格蘭婦產科醫生詹姆斯.布倫戴爾(James Blundell)進行第一次輸血手術。他發明了一種輸血儀器,將人類的血液直接輸送給一位垂死的病人,挽救她的生命,也證實人類的血液可以輸送到另一個人身上。
到20世紀初,美藉奧地利生物學家卡爾.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了人類有不同的血型,因此知道使用相符合的血型,減低了輸血的風險。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戰場上有大量傷兵要接受治療,輸血醫學突飛猛進。
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向世界各國建議「醫療用血要採用無償捐血和免費用血」。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決議,敦促各成員國加速發展自願無償捐血。
過去人們曾經關注血液的衞生問題,例如1980年代曾發生全球大批血友病患者受到愛滋病及肝炎污染的血漿產品感染。時至今日,篩查及消毒系統已發展出有效的系統。
加拿大一間非盈利機構 「加拿大血液服務」(Canadian Blood Service)總監格拉咸.舒爾(Graham Sher)說:「來自有酬捐血者的血液,跟來自志願捐血者的同等安全。」
有人指出,有酬捐血是對貧窮人士的剝削。有人則認為,貧困人士以血液換取報酬,至少不會被逼挺以走險去從事其他不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