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被世人遺忘了的地方:在內戰不息的烏克蘭,孩子和家人如何在惶恐中度日?

「空襲開始時,我們在外面玩耍,大家都急忙逃命。」

現年13歲的安娜(Anna)站在被炸毀的學校校舍前,講述當日的經過。她的同學似乎不顧附近可能埋了地雷,仍在踢足球。這裏不是叙利亞或巴勒斯坦,而是歐洲一角的烏克蘭。

烏克蘭自2014年爆發國內衝突至今已經四年,但似乎被世人遺忘了。在這裏20萬年輕人,他們的快樂的時日已被戰爭奪去。

2014年7月17日,馬航 MH17班機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吉隆坡途中,在烏克蘭東部、俄羅斯邊界的上空被擊落。機上包括機組員及乘客共298人全數遇難。當時,全球目光曾一度聚焦在烏克蘭。

事後,一個荷蘭為首、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馬來西亞和烏克蘭在內的聯合調查組(JIT)展開長期調查工作。小組今年5月24日首次公布,擊落MH17班機的山毛櫸飛彈(BUK─TELAR)來自駐紮在俄羅斯庫斯克(Kursk)的俄軍第53防空導彈旅。空難發生時,烏克蘭的內部衡突爆發了不久。

烏克蘭的國內危機在2014年4月、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一個月後爆發。親俄的示威者衝擊當地的政府樓宇,後來武裝分子佔領了烏克蘭東部部分地區,並在頓涅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gansk)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RPD)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RPL)。

烏克蘭政府仍然准許平民進出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但往來必須通過四個檢查站。這兩地物資短缺,市場上的貨品主要是來自俄羅斯,每天有來自烏克蘭西部的人經過檢查站,將物資帶給住在兩地內的親人。

烏克蘭一直指責俄羅斯為分離分子提供裝備,又派軍進入該區。戰事至今已導致超過一萬人死亡,其中三千人為平民,區內一百六十萬人流離失所。

安娜就讀的學校位於克拉斯諾霍里夫卡(Krasnohorivka)鎮。安娜的校長米克斯克亞(Elena Mikhatskaya)女士說:「衝突爆發前,這裏是一處的快樂的地方。這個鎮風景秀麗,常常可聽見小朋友唱歌,現時周圍冷清清的。」在鎮上不時仍傳來迫擊炮和導彈的爆炸聲。

戰事最激烈時,鎮上人口原有的一萬三千多人中,有一半人逃難。鎮上的媒氣和電力供應中斷。當區內濾水廠遭襲擊後,食水供應也受到影響。

學校張貼了海報,提醒學童如何避開未有爆炸的炸彈和地雷。學校的教師娜坦妮亞(Natalia Krsavchenko),每月薪酬約160歐羅,在當地已算是不錯,現時在東部,一般人只可賺到100歐羅左右,很難應付當地物價。

烏克蘭學生在圍了沙包的課室上課。

在另一個城鎮阿夫迪夫卡(Avdiivka),盧蜜拉(Ludmila Brozhyk)經常帶同十歲女兒瑪蓮娜(Marina)到「救助兒童會」的社區中心,讓她在戰亂中獲得一點紓緩。她說:「人們都在惶恐中生活,小朋友都和衣而睡,即使入睡了,也聽到砲聲。我們有一位親戚被炸去一條腿,你如何向小朋友解釋?當聽到砲聲,我只能安撫她說:『是我方打到對面的』。」

社區中心的主管伊蓮娜(Irina Strelets)說:「小朋友的畫,有青草有樹木,但旁邊有坦克。他們最記得是戰爭。」

分離份子領袖扎哈爾琴科批評烏克蘭是個失敗的國家,曾聲言要建立一個「小俄羅斯」取代烏克蘭。「小俄羅斯」這個名稱源自沙皇時期,名字所指的正是現今烏克蘭大部份領土。

然而,一些支持脫離烏克蘭的人同樣感到失望。其中一位分離派領袖安德烈.普爾根(Andrei Purguín)說:「社會瀰漫失落的情緒。人們都覺得生活沒有改善。」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