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情緒出困擾時,單純強調正向、強作樂觀、積極,心理學家稱為「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這種壓抑或趕走負面情緒的做法,對個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下次安慰別人的時候注意一下,有沒有不自覺地以「毒性正能量」傷人。
我們遇有困難或失意時找人傾訴,無非是想卸下一點壓力和負擔,若你得到的回應是:「不要擔心,天無絕人之路」,「振作,朝好的方向想」,「思想正面一點吧」,你大概會感覺不是味兒,因為對方的說話示意不想聽你吐苦水,不想你「放負」,雙方的溝通可能就此中斷。
心理學家解釋,「毒性正能量」是不容「不開心」感覺存在,只是要求自己或別人要有正能量和正向思維,視悲傷、妒忌、憤怒等所謂負面情緒為不要得的心態。「毒性正能量」可以是加諸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來自別人的。《福布斯》引述UW Medicine一項調查指出,68%受訪者表示曾經在過去一星期經驗別人的「毒性正能量」。
心理學家近年紛紛研究「毒性正能量」這課題,跟自我成長課程和相關書籍大行其道有關,不少人學習和實踐正向心理和正向思維。美國臨床心理學家Loren Soeiro近日在《Psychology Today》撰文淺談「毒性正能量」,他指出強迫自己「正面」,以為「正能量」壓倒一切,其實是逃避或否定壓力、負面情緒和想法,拒絕面對因創傷而喪失某些能力。「毒性正能量」可能帶來短暫的激勵作用,但壓抑情感和迴避面對自己的經歷長期會造成損害。
強裝出來的正能量 並非抗逆對策
美國加州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2006年合作進行一項實驗,招募60位有情緒困擾或焦慮的人參與觀看煽情電影,並要求其中一半人觀看時壓抑情感反應。結果顯示,用正向思維壓抑情感的參加者,身心健康狀況較差,整體報稱有正能量的比率亦較低。其後多項研究亦有一致的結果,研究人員並且發現,過分正向的不良影響在欠缺自信的人身上更為嚴重。
發放「毒性正能量」的人遇到有人傾訴時,只會談論正面的事,而不會用同理心對待對方的經歷,認為自己的角度比人優越可取,表面上是安慰和鼓勵,實際的效果是令對方感覺被拒絕和無法「連結」。試想像,當有人批評你的工作表現時,身邊友人不是建議你如何改進,而是跟你說「向好的方向想吧」,「保持積極和正能量」,這種避談真實經驗的回應是好事抑或是壞事?
如何做不壞事的啦啦隊員?
心理學家指出,人生本是複雜的,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抑鬱的同時也可以生活多姿多采。強行簡單化是不可能的,亦無助減少痛苦。面對失意者,心理學家提供以下小建議:
1.聆聽別人的感受,讓對方知道你看見、聆聽和理解他們。即使你不認同他的感受,也可以問對方「有甚麼我可以幫忙嗎?」聆聽本身就是一種幫忙。
2.建議人「看開一點」,不如以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處境,跟對方說「你面對的情況真不簡單」,「我明白你這刻為何有這種感受」,如果你不知說甚麼好,不妨清心直說「我也不知道應該說甚麼」,讓對方知道你認同事態的嚴重。
正向樂觀不是壞事,不過凡事要適可而止,過分和盲目的正面樂觀會變成壓抑,破壞與人的關係,甚至造成傷害。心理學家又解釋,「毒性正能量」與樂觀是有分別的。樂觀是遇到障礙時尋求解決方案或期望有好的結果,是有事實作依據的。而「毒性正能量」則是盲目和虛擬的。
輔導及心理學教授Suzanne Degges-White建議大家失意時,不妨抱持「悲劇式的樂觀」(tragic optimism,此概念由納粹屠殺倖存者及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提出),不埋怨也不噁忍,接受自己有各種情緒,接受人生有難熬的時候,開放自己接納別人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