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請問侯醫生:為甚麼要當作家?

21244724

 

 

 

醫學博士,天之驕子,侯文詠的專業令很多人羨慕,但他還是放棄行醫,轉當作家。問他為甚麼,他會邀請大家讀讀今年出版的著作《請問侯文詠: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

 

侯文詠認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他邀請讀者開啟一場與自己對話的旅程,以真正了解自己,因為人生很多問題最好的答案,就只能由自己回答。

 

侯文詠1962年生於台灣嘉義,自幼學業成績很好,對寫作也極有興趣,小學時期已經自行創辦班刊和投稿,但是當時的台灣社會並不認為作家是理想行業。在父母和師長勸諭下,侯文詠在大學修讀醫科,其後成為醫生。

 

但他並沒有因而放棄寫作,反而一邊行醫,一邊創作小說和散文,作品以溫馨小品為主,如《頑皮故事集》和《大醫院小醫師》等,都極為暢銷。另一方面,他也繼續進修醫學,成為麻醉科專科醫生,並取得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曾先後出任台大醫院和萬芳醫院的麻醉科主治醫師,以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到了三十七歲那年,他終於決定放棄當醫生,全職寫作。

 

多年以來,已不知有多少人問過他為甚麼下這樣的決定,他總會以自己的兩段經歷作答。

 

剛開始唸大學時,侯文詠瘋狂地迷上電影,每逢假日,他總是一場接一場的看。到了二年級下學期,他發現自己的成績嚴重下滑,於是開始猶豫是否應該放棄看電影。他發覺,自己的生命中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讀書考試,若是這樣繼續下去,即使日後可以獲得體面的工作、物質享受、妻兒等,仍會覺得生命是空蕩蕩的。於是,他在生命要做的事情清單上加上「電影」,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此後,他決定看更多電影,而這個想法清晰了後,他也更有動力唸書,成績好轉,順利畢業。

 

多年後回顧,侯文詠認為當年是否繼續看電影的抉擇,其實是在選擇日後兩條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當然,觀看大量電影對日後從事寫作大有幫助,但這是當時不可能預見的,而作決定的,是內心的一種召喚。他說:「追隨內在召喚的人,能依據內在模糊的直覺和判斷,努力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靠著與外在環境的磨合,一步一步調整方向,不斷縮短內在召喚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落實那個興趣,直到它變成可行,甚至是有前途的工作。」

 

到侯文詠當了主治醫師,有幾年負責照顧末期癌症病人的痛症,看著病人一個一個逝世。他跟病人聊天時,發現他們沒有人會在意世人營營役役追求的東西,如財富、名氣和地位等,他們重視的,是跟親人的關係,又或曾對某人有所虧欠,以至自己死後,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甚麼。這些說話令他反省,當自己走到人生盡頭,回顧這一生時,會怎樣看待自己的人生?這個想法幫助他作出了選擇,聽從內心的召喚,棄醫從文。

 

侯醫生的追尋和抉擇,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啟發。他為人生所作的取捨,部分源於在病房中對死亡的觀照。從照顧病人的身,到關懷自己和別人的心,相信侯醫生會按著內心的召喚,堅毅和快樂的走下去。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