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倫‧馬天尼斯女士的愛兒佐迪(Jorge Ruiz)2017年離世,當時她正為後事煩惱。馬天尼斯女士說:「佐迪喜歡陽光、海灘,他原想將骨灰撒在邁阿密的海上。但我身為天主敎徒,卻希望能保存他的骨灰。」
馬天尼斯女士最後決定,將佐迪的骨灰安放在「海王星紀念礁」(Neptune Memorial Reef)海底墓園,這個墓園位於比斯坎島(Key Bisceyne)大約5公里外約14公尺深的海中,佔地約6公頃。墓園的設計,以傳說中的迷失帝國「亞特蘭提斯」(Atlantis)遺址為藍本,有動物雕塑和樑柱等。
工作人員協助馬天尼斯女士將佐迪的骨灰與水泥混合,倒入模具,形成一塊紀念磚。馬天尼斯女士將其母親的一串唸球嵌入紀念磚內,另加上名字、生卒年份等。三日後,水泥凝固,隨後潛水員將紀念磚安置在墓園預留好的地點。
逝者的親友甚至可以將先人的骨灰製成貝殼、海星等形狀,也可以加上其他裝飾物,如紀念硬幣、印下掌印等。這個墓園至今共為1,000名逝者提供墓地,預計全部建成後,可埋葬25萬人份的骨灰。
海底墓園同樣形成一個海洋生態系統,「海王星紀念礁」建築與雕塑多以水泥、銅和鋼鐵建造,所用材料經過挑選,酸鹼度與海水近似,適合魚類和海洋生物棲息。墓園的營運總監吉姆‧赫斯勒(Jim Hutslar)表示,現時有多達56種魚類、螃蟹、海膽、海綿和珊瑚在那裏棲息。當海底墓園全部峻工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人造珊瑚礁群之一。
此外,由於墓園水深只有10多公尺,自2007年開始營運以來,已成為一眾潛水者的樂園。赫茨勒說:「這裡不但可保存先人的骨灰,讓後人可以前來瞻仰;這裡的人工礁群,也讓海洋生物得以棲息,營造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態。」
赫茨勒表示,不時有人查詢墓園的營運方式,包括澳洲黃金海岸的市長。澳洲雖然地廣人稀,但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因此同樣面對缺乏墓地的問題。但沿海的水域,卻可以開闢為海底墓園。
另一方面,佛羅里達州的慈善機構「永生礁」(Eternal Reefs),卻提供另一種海葬方式——礁葬。做法是將死者的骨灰和混凝土,製成礁球(reef balls),然後放入水中。這些礁球高1公尺多,寬2公尺,重250公斤至1800公斤,其凹凸和粗糙的表面,能讓珊瑚和藻類等海洋植物生長。
截至目前,永生礁已經在德州到新澤西州約25個地點放置近3,000個紀念礁。
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海洋生物學教授梅利‧羅伯茨(Murray Roberts)認為珊瑚礁葬的想法很好:「珊瑚和各種動物在礁球上能生長得更好,我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缺點。」
羅伯茨說,將人類骨灰放入人工魚礁,除了可以保護它們免受破壞,也讓人類關注海洋造成的破壞情況。他又補充:「想像一下,如果拖網刮過的珊瑚礁含有人類遺骸,大眾將感受到多大的震撼。」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國家海洋學中心柯林斯(Ken Collins)博士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只要不干擾到海床,礁球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最多只會持續幾天。」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種埋葬方式,因為礁葬仍不可避免要先經過火化程序。平均而言,每火化一具遺體會釋放400公斤的二氧化碳。慈善機構「自然死亡中心」(Natural Death Centre)的經理虂斯‧伊曼庫克(Rosie Inman-Cook)說:「如果人們真想改變,那就不該選擇火化。」
此外,礁球使用的混凝土,同時會產生二氧化碳。現時生產混凝土的碳排放量,佔全球8%。英國艾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海洋生命學家米高‧施坦克恩(Michael Steinke)說:「混凝土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成本,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真的有環保意識的話,這可能不是最好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