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2日,美國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Fairbanks)的Big Dipper Arena舉辦了世界愛斯基摩─印第安人奧林匹克運動會(World Eskimo-Indian Olympics,簡稱WEIO)。賽事一連三日,共有19個比賽項目,但這些項目卻不是大眾熟知的球類或田徑運動。
運動會中項目有耳朵拔河、凌空飛踢、俯臥跳躍(knuckle hop)、跳毯子(Nalukataq),拗手瓜(比腕力)等;大會也會選出「奧運小姐」。
對阿拉斯加的原住民來說,愛斯基摩奧林匹克既是體育賽事,也是文化節日,象徵著數千年來祖先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此外,比賽沒有年齡組別,因此長者和年輕人都可以參賽,仿似一個節慶。
發起這個運動會的,卻並非當地原住民,而是兩位機師比爾‧英格利希(Bill English)和湯姆‧李察斯(Tom Richards Sr)。60年前,兩人飛到阿拉斯加的偏遠郊區,接觸到當地的傳統舞蹈與遊戲。他們更發現,美國文化滲入令到這些傳統遊戲、習俗與文化受到嚴重威脅。
英格利希和李察斯在維也納航空和費爾班克斯商會(Fairbanks Chamber of Commerce)支持下,1961年在該市舉辦了首屆愛斯基摩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稱為「世界愛斯基摩奧運會」(World Eskimo Olympics),航空公司贊助免費機票,讓選手前往參賽。
1970年代,賽會讓格陵蘭、西伯利亞和加拿大的原住民加入,並設計了六個環的會旗,代表六個北極原住民部族。時至今日,估計每年有3,000名觀眾前往費爾班克斯觀賽。
這些競賽項目大部分源自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他們將之發展成遊戲或運動。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拉耳朵比賽,包括耳朵拔河和耳朵舉重。這兩項比賽源起於是當地人在嚴寒下耳朵會被凍傷,感到剌痛。
凌空飛踢,包括單腳踢和雙腳踢(akratcheak)源自原住民的溝通方式。阿拉斯加原住民在風雪中難以溝通,於是會使用多種踢擊、跳躍等動作互相傳送訊息。例如有人捕獲獵物,需要村民幫忙運送;如果有人在狩獵過程中受傷,也可以發出訊息,尋求他人協助。
另外還有拋毯子,是由多人拉著海象皮縫製成的毯子,把站在上面的人拋向半空,毯子上的參加者在高空中做出翻筋斗和其他花式動作。這是阿拉斯加土著為慶祝捕獵海象而舉行的集體活動。
「一人抱四人」比賽考驗的是選手的力量。當捕獲到像鯨魚、駝鹿等大型動物後,他們需要有足夠力量將獵物從很遠的冰川或山區運回來。俯臥跳躍參賽者只能以手和腳尖碰觸地面,以俯臥撐的姿勢向前跳。比賽考驗參賽者的耐力,源自愛斯基摩人的戶內活動。
本年度男子踢高項目冠軍凱西‧弗格森(Casey Ferguson)表示:「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植根於我們的身份。看到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嶄露頭角,在比賽中表現得如此出色,令人高興。賽事令我們對過去的文化和我們是誰有更宏觀的了解。」
在安克拉治「阿拉斯加原住民文化遺產中心」(Alaska Native Heritage Centre)任職的馬修‧查格魯克(Matthew Chagluak)每年都會參加原住民運動會,隨著年齡增長,他感到這些文化對自己愈來愈重要。
來自阿拉斯加基普努克(Kipnuk)的卡萊頓‧保羅(Colton Paul)今年18歲,曾在年初的原住民青年奧運(Native Youth Olympics)獲得多面奬牌,不過他更重視運動會團結社群的意義。他說: 「我覺得這個運動會就像家庭團聚,每年這個時候,大家聚在一起,不分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