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一個種族的滅亡,往往代表一種語言文化的消亡。當一個物種走向瀕危滅絕的階段,牠們獨特的鳴叫聲同樣會失傳。澳洲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當地一種瀕危鳥類王吸蜜鳥(Regent Honeyeater)由於數目日漸減少,雛鳥已無法學會啼叫求偶,將更進一步影響這個物種的存活。
吸蜜鳥(Meliphagidae)是雀形目的一科,咀細長而彎曲,舌能伸縮,舌尖呈刷毛狀,用以吸取花蜜;羽毛色彩多,尾形多樣。牠們一般在森林中棲息,以昆蟲,漿果和花蜜為食。
吸蜜鳥主要分布於澳洲及太平洋的島上,是澳洲種類最多,最常見的一種鳥類。王吸蜜鳥則主要在西南澳洲棲息,數目曾經非常繁多,但現時只剩下約300隻,因而被列為瀕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由於牠們數量極少,初生的王吸蜜鳥無機會從成長的同類學會鳴叫聲,影響牠們長大後成功求偶的機會。
坎培拉澳洲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處境艱難鳥類研究小組」(Difficult Bird Research Group)的 成員羅斯‧克拉特斯(Ross Crates)在《皇家學會報告B-生物科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由於王吸蜜鳥數目減少,新生的雄性鳥兒少有跟成長的同類群居,因而無法學會求偶的啼聲。相反,一些初生的王吸蜜鳥反而學會了其他鳥類的啼叫聲。
鳥兒學習鳴叫,跟人類學習說話一樣。克拉特斯說:「年幼的鳥兒,會離巢自行到廣大的野外活動,也會與其他成長的同類群居,學習牠們的鳴叫聲。牠們會不斷重覆這些歌聲,直到完全學會為主。」
然而,由於王吸蜜鳥九成的棲息地已經流失,僅存的同類亦分散各處,雛鳥無法找到成長的雄性同伴,也聽不到牠們的啼叫,反而學會了其他鳥類的鳴聲。
研究人員自1986年起開始錄取野生或養的鳥類的鳴叫聲,他們發現,約12%的王吸蜜鳥的鳴叫聲已經不復見。克拉特斯說:「倘雄性的王吸蜜鳥啼叫一些古怪的歌,未必吸引到雌性的同類。」
研究的另一位作者,是澳洲鳥類協會(Birds Life Australia)「林鳥研究計劃」(Woodland Bird Program)的狄恩‧英格沃森(Dean Ingwersen)。他認為,王吸蜜鳥模仿其他鳥類的啼叫聲,可被視為一種生存策略,從而融入其他鳥群,避免被欺負。
有見及此,科學家為了保存這些鳥鳴聲,正試圖將一些野生王吸蜜鳥的鳴叫聲播放給一些被圈養的王吸蜜鳥聽,希望牠們能學習到同類的正確鳴叫。克拉特斯指出,要保育物種,也需要考慮物種的「文化特性」和行為,這樣才可以令牠們在野外存活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