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50年後逾半陸地由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居 須立即規劃保育工作共享資源

都市化發展,綠色地帶減少,加上氣候變化,有研究預計,再過50年,地球上有57%陸地人類和野生動物共居,如何減少彼此的衝突和維持生物多樣性,是科學家關注的課題。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後博士研究員Deqiang Ma與其團隊日前在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研究論文,指出至2070年,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將更大幅度重疊,重疊佔全球陸地的57%。在個別地區,人類和動物共處的密度會下降,這僅佔陸地面積不足12%。掌握哪些地區的人類居住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會重疊,以及在甚麼地方會有哪些動物與人類共居,這有助相關國家的政府、城市規劃及生態保育專家履行國際保育的承諾。

研究人員創製出一項指數,以量度和推算重疊情況。指數結合了多種估算數據,包括人類與22,374種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如何在陸上分佈、脊椎動物分佈的狀況,以及各物種因應生態及氣候特點將轉變棲息模式的預測等。至於人類的分佈情況,則以各地的經濟發展、全球化和人口特徵等因素推算。

2070年全球人口密度及野生動物種類變化的推算。
紫色代表人口密度和野生物種皆增加,橙色代表人口密度增加而野生物種減少。
2070年全球人口密度及野生動物種類變化的推算。
紫色代表人口密度和野生物種皆增加,橙色代表人口密度增加而野生物種減少。

Deqiang Ma說:「指數告訴我們,地球上大部分陸地將會出現更多人類居所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重疊的情況。隨著人口膨脹,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的分佈在轉變,以適應極端天氣和生態環境的變化。」

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生態系統保衛中心的生物學助理教授Briana Abrahms指出:「我們預見棲息地的環境將持續惡化,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

密西根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副教授卡特(Carter)指出,在未來幾十年,世界上多處地方的人會有更多機會與野生動植物互動,而且物種會跟目前的不同。換言之,人類需要學習和累積新的經驗與野生動物共處。

2070年各大陸不同地形的人類及野生動物棲息地重疊情況推算。
2070年各大陸不同地形的人類及野生動物棲息地重疊情況推算。

目前人類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重疊最多的地區是中國和印度等人口稠密國家,研究推測其重疊程度將持續增加。在城市、農地,森林和草原四類地形之中,森林中人和動物共處密度最高。在非洲和南美洲,森林區的生物多樣性受到人為活動威脅而持續下降。

研究人員指出,維護生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有多方面的好處。在農業發達的地區,雀鳥捕食昆蟲,可是氣候變化導致牠們改變棲息地。研究人員預計,人類和動物衝突會增加的農田地帶中,有三分之二面積雀鳥品種會減少,意味著農田的天然除害者減少。

禿鷹和斑鬣狗以動物屍體作為食物,擔當着大自然清道夫的角色,有助減少瘋狗症、肺炎和其他疾病傳染的風險,牠們的生態和棲息地亦正在受氣候變化影響而改變,牠們與人類之間的互動亦出現變化。

傳統的保育策略是設立自然保護區,限制人類進入,但這做法愈來愈難執行,因為適合的地點難尋。卡特指出,人類和野生動物住處重疊,意味保育工作的規劃需要更多創意,以及制訂共融措施,例如大規模種植農作物、劃分市區與郊區、立法保護野生動物和棲息地等等。

他強調,與在地社群對話,爭取他們參與改善生態和保育行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個過程包括建立「棲息走廊」,例如與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者及其他社會創新者連繫和協作,設立臨時保育區,保障某些物種在繁殖季節得以安寧,不受干擾地順利繁衍。

卡特提出,若以保育為名,要世世代代居於某個地方的原住民遷走,那涉及環境公義的討論:「我們關注哪些地域是老虎等瀕臨絕種生物適合的棲息地,同時也關注如何令當地社群與牠們互動,和睦共處。有關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開始規劃,有許多工具可以運用,就可以合力推動可持續的共生。」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