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很多天無使用的「臉書」賬戶在主人身故後會怎樣?你又有沒有為你的社交賬戶等「數碼遺產」預先作好安排嗎?相信德國最近一宗有關案例可以作為參考。
德國柏林高等法院最近就一件棘手案件作出裁決,否決了一對父母要求查看離世女兒的臉書(Facebook)內容。興訟的父母與臉書經五年訴訟,法院在5月31日判決臉書得直。
這也是德國首宗有關臉書帳戶繼承權問題而引發的訴訟,同時也再度引發人們對「數碼遺產」的關注。數碼遺產指個人的數碼財產和社交賬戶,如電子文件檔案、圖片、錄像資料以至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賬戶上的全部資料。
事件發生在2012年,一名15歲女孩在柏林地鐵站被一輛行駛中的列車撞死。她母親想弄明白,女兒是否自殺,及其死亡是否涉及網絡欺凌,要求登入女兒的臉書賬戶,查看她的私密信息和聊天記錄。
據了解,女孩14歲時曾將臉書帳戶的登入資料告知母親,但臉書在得知女孩死亡後,已經把她的臉書轉為「紀念版」帳戶,其他人無法登入。
這對父母要求臉書准許他們查看女兒的賬戶,但臉書以保護資料原則予以拒絕。臉書認為,聊天記錄一旦公開,勢必會牽涉到曾與該女孩聊天的其他人士,因此必須對這些內容保密。於是,父母把臉書告上法庭。
2015年,柏林地方法院對該案件作出判決:臉書必須為家長開通進入女孩臉書的帳戶。法官解釋,網絡合約也是遺產的一部分,「數碼遺產」如同信件、日記一樣,都應由父母繼承,無論在子女生前或是死後,作為監護人,父母都有權知道未成年子女的網絡交往信息,這樣並無侵犯子女的私隱。
臉書不服判決,上訴到柏林高等法院。主審法官比約恩‧雷茨拉夫(Björn Retzlaff)參考了120年前所訂下的遺產法例,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及2009年引入的電子通訊隱私法例等多項因素,宣判臉書上訴得直。
不過,高等法院即使作出判決,也不意味著這一官司就能塵埃落定,因為雙方都有權再度上訴到卡斯魯爾(Karlsruhe)的聯邦法院,屆時人們必須耐心等待法院的終審判決。
臉書對於過世者賬戶有不同的安排,一是永久刪除這個賬戶,另一是像這宗案件的女孩一樣,將該帳戶訂為「紀念版」,在死者臉書的頁面名字上方,會多出了「銘記」(remembering)字樣,親友可以在時間線(timeline)上,繼續表達及分享對死者的思念。
年前臉書推出了指定帳戶繼承人功能,允許用戶自行指定帳戶繼承人繼續管理臉書賬戶及獲取原用戶曾上傳的圖片和檔案,但繼承人仍不能查看死者的私人信息和聊天記錄,同時只有18歲以上的用戶才有這一個選項。
除了臉書,以下是幾個網絡對身故者賬戶的處理辦法:
雅虎電郵:雅虎的使用條款訂明賬戶內容不得轉讓,即使用戶身故,雅虎亦不會向任何人提供登入密碼。
谷歌:谷歌設立了「閒置帳戶管理員」,用戶可以先設定一個「逾期期限」,當用戶身故或因為其他因素而無法繼續登入或使用 Google 帳戶時,就會依照用戶的設定來處理及保留在 Google 內的資料。
蘋果 「iCloud」: 對用戶私隱政策比較嚴格,賬戶並無繼承權利,條款及約定訂明「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您同意您的帳戶不得轉讓,且於您死亡時有關您的帳戶中之Apple ID或內容之任何權利均將終止。當收到您的死亡證明影本時,您的帳戶將被終止,而所有您帳戶中之內容將被刪除。」
現時,社交媒體及雲端資料服務已十分普遍,使用者應預早為這些數碼遺產作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