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於9月初實施新措施,限制向青少年推介有關瘦身、健美和打扮等主張完全面孔和身材的影片,藉以保護孩子免受定型影響,扭曲自我形象。
YouTube發言人9月初在網誌公佈,調整了推介內容的演算法,限制平台向未成年用戶推薦有關非暴力霸凌(如威嚇和作勢打架)和主張外觀完美,涉及比較體重和身型的影片,以至化妝、健身教學影片都不會推介給未成年人士。公佈表示:「主張霸凌和完美外觀的影片看來無傷大雅,但青少年重複觀看,可能造成問題。實施內容限制,旨在防止年輕人無節制地觀看該類內容的片段,泥足深陷。」
有論者批評YouTube的內容影響心智未成熟的人,YouTube回應稱:「青少年在網上重複觀看有關完美外觀標準的訊息,會較成年人更容易形成有關自我形象的負面信念,因此有必要實施內容限制措施。」
YouTube青年及家庭顧問委員會的研究員Allison Briscoe-Smith表示,期望新的內容指引有助青少年維持健康的觀念,在成長和發育階段與身邊的人作自然比較。
新的內容限制措施主要針對平台的推介功能,未成年用家依然可以搜尋自己有興趣的影片。根據YouTube的社群指引,有關厭食症、人身安全和騷擾行為等違反其政策的內容都會移除。在歐洲部分國家,YouTube設有危機處理小組,當有用家在平台上搜尋有關自殺、自殘和厭食症的影片時,平台會自動暫停,然後連接用家至防止自殺和自殘的服務機構。
YouTube亦於9月初推出了新的受監督模式,家長和青少年可以選擇連結賬戶,家長可以在「家庭中心」查看各項共享的使用情況數據,包括子女的影片上傳數量、頻道訂閱狀況和留言。青少年用家上傳影片或開始直播前,本人和其家長都會收到電子郵件通知。家長可以參考YouTube 製作的資源,向青少年提供適時的建議,協助他們了解如何以負責任的方式創作。YouTube Kids 和為家長作監管的工具,每年有超過1億人次登入和登出。
青少年沉迷社交媒體的害處一直備受關注。西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於2023年12月於《青少年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ce)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該研究調查了2018至2020年間對237名平均年齡約15歲的美國青少年,探討他們使用社交媒體與抑鬱症狀的關聯。結果顯示,花費愈多時間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少年,愈容易出現較嚴重的抑鬱症,這效應出現在TikTok、Instagram和YouTube等平台。研究也發現,參加者的性格特質,尤其是「外向程度」,對其使用社交媒體的經驗有保護作用。頻繁地使用Instagram而外向的青少年,感到抑鬱的比率較低,而外向程度較低或中等者,抑鬱症狀風險較高。
《人類行為計算機》(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去年8月發表的研究指出,過多觀看短片會阻礙「衝動控制」和「正確完成任務」的能力。研究建議學生做更多離線活動。
多巴胺是一種能使人感到快樂和滿足的化學物質。當我們完成任務或達成目標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在手機上觀看短片,也能夠迅速滿足人類對多巴胺的渴求,這解釋了為何很多人無法停止觀看短片。除了上癮,透過看短片獲取多巴胺,實際上是猶如毒癮的「快感」追求。若孩子習慣了從短片獲取快樂和滿足,就難以從那些無法即時提供多巴胺滿足的事情中獲得樂趣,例如學習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