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人體大腦積累大量微塑膠 重量相等一隻塑膠湯匙

過去數十年,環境污染急速惡化,研究人員已在人體的動脈、心臟、肺、血液、胎盤、母乳、陰莖和睪丸中發現微塑膠(microplastics),最新發表的研究更顯示,塑膠微粒已進入人類大腦。這項研究令人震驚的是,在大腦中發現的微塑膠濃度更高。研究證實,微膠粒已能穿越人體大腦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簡稱BBB,是一道保護大腦的防線,能阻擋毒素和病原體進入),甚至深入大腦前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區域。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今年2月3日發表一項研究分析了1997年至2024年間解剖的大腦樣本,結果顯示,2024年樣本的微塑膠含量平均比2016年的高出50%。

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美國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藥理學教授馬修.坎本(Matthew Campen)指出,正常大腦的微塑膠濃度為每克約4,800微克,換算下來,這些顆粒的總重量相等於一隻塑膠湯匙。

坎本補充:「如果這些數據準確,那麼我們今天的大腦成分0.5%是塑膠,99.5%是大腦組織。」成年人的腦部重量約為1,300至1,400克,而一隻即棄塑膠匙的重量約為7克。

而同一段研究期間內,肝臟和腎臟組織中發現的塑膠含量沒有多大變化。

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12名生前是認知障礙病患者的大腦,發現他們的大腦微塑膠濃度是正常的三至五倍。雖然目前無法確定這項數據與神經退化的關聯,但科學家警告,塑膠粒可能對大腦健康產生影響。研究人員也認為,這種現象源於認知障礙患者大腦的血腦屏障」通常較弱。

沒有參與該項研究的喬治亞大學生理學教授賈森‧理查森(Jason Richardson)說:「這項研究讓我們深思,微塑膠在人體內的濃度比許多人預期的要高得多。」

根據美國環保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資料,微塑膠或稱「塑膠微粒」,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塊、細絲或顆粒,可能來自塑膠製品的磨損,如塑膠袋、水瓶、輪胎或合成纖維衣物,而納米塑膠(nanoplastics)體積更小於1,000納米(即1公尺的10億分一,人類頭髮直徑約有8萬納米)。這些微小的塑膠可以透過空氣、食物和水進入人體,並滲透至各個器官。

坎本指出,塑膠具有「親脂肪」性,而大腦約60%由脂肪組成,。他推測,當人體攝取脂肪時,納米塑膠會隨之進入大腦。

他說:「我們的觀察顯示,大腦主要吸收的是100至200納米的塑膠粒,體積約相當於兩顆新冠肺炎病毒。」坎本說,除了飲食外,空氣吸入也是微塑膠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例如,汽車輪胎磨損時會釋放塑膠微粒至空氣中。

大腦裡有這麼多塑料,當然令人感到不安,但專家認為大眾不必過分憂慮。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公共衛生與全球健康計劃主任菲利普.蘭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表示:「塑膠製造量、塑膠污染及人類對塑膠的暴露量都在快速增加,因此在人體組織內發現更高濃度的微塑膠是合理的。我會對大家說:『聽著,有些塑膠是你無法避免的。你不會找到不含塑料的手機或電腦。』但請盡量減少使用不需要的塑料,尤其是一次性塑料。購物時不要使用塑膠袋,改用布袋、紙袋或回收袋。如果可以的話,盡量避免使用塑膠水瓶。」2024年3月的一項研究發現,1公升瓶裝水中平均含有24萬個微塑膠粒,其中90%為納米塑膠。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