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賽特氏症」(Behcet’s disease)是一種不常見的病,患者因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引致口腔、皮膚、生殖部位及葡萄膜(uveitis)出現反覆性潰瘍,南韓南韓關東大學國際聖母病院皮膚科專家方東植(譯音)三十年來孜孜不倦為世界各地的患者尋求醫治方法。
方東植說,「『貝賽特氏症』是醫學上一個奧秘,不過我已找出了幾個較好的方法去診斷及處理這個病。」
「貝賽特氏症」(Behçet’s disease)古稱「狐惑病」,1937年由土耳其皮膚科專家貝賽特(Hulusi Behcet)為這種病症取名,患者身體除了潰瘍外,亦會造成各器官潰瘍及損傷。輕者可能口腔潰爛數月,較嚴重的的會引致腦膜炎以至失明。
66歲的方東植說:「想想你口腔總有幾處潰瀾,總是無法治愈,你每天由起床開始就只覺痛,不論對肉體及心理,都不容易應付。」
現時仍未確切知道該病的成因。有科學家相信該病源於遺傳因素,有些人相信由環境因素促成,因該病在中東及遠東地區較為常見。亦有人估計與年齡有關,因為雖然患者遍及各年齡層的人士,但大部分是20至30歲的青壯年人,現時的治療方法,集中於減少發炎、減低痛楚及控制患者的免疫系統。
方東植是全球「貝賽特氏症」專家之一,三十年來已發表了250篇有關文章。1988年更開發了此病的「動物模式」(指在動物身上進行生物、行為之研究),在歐洲皮膚病學報發表,此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方東植更與另一位皮膚科專家李聖聶(譯音)教授於1983年成立了南韓第一間專門治療「貝賽特氏症」的醫院,當時全國只有約50名患者。根據南韓疾病控制及防治中心的資料,現時南韓全國的貝賽特氏症患者共有15,000人。在他的努力下,南韓「貝賽特氏症」患者出現四種潰瘍症狀的發病率由34.5%下降至15%。
方東植視找出其病的原因及主要標記為其終身職志,他一直努力證明甲型烯醇酶,一種在大部分組織中找到的醣解酵素是否其標記,他說,「我們的研究仍未有太大進展,我估計需要多幾年時間才能完成。」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為「國際罕見病日」(Rare Disease Day)。這日子由歐洲罕見疾病組織(EURORDIS)在2008年發起,以提升社會對罕見病的關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