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害救援行動中,若遇上災區道路不通,救援人員可以出動無人駕駛的飛行器,向災民運送食物和醫療物資。可是,一般無人飛行器只能負載自身一成至三成重量的物品。最近科學家開發了機身輕巧,而又可以增加運送救援物資數量的兩全其美方案。
瑞士洛桑的聯邦科學院的工程師,11月中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國際智能機械人及系統會議(IROS)上發佈研究成果──用食物作為材料的無人飛行器。它可以運載相當於機身重量一半的物資,加上機翼也可以吃,在緊急救援中可以為災民供給營養和熱量較多的食物。用食物製成的飛行器如果留落在荒野,也可以自然生物降解,減少對環境造成污染。
定翼的無人飛行器中體積最大的部分是機翼。工程師於是從機翼著手,尋求方法增加無人機的載貨效益。這個創新設計的最大特色是用米餅製成機翼,由於米餅密度較低,可減輕機身重量,同時增加運送食品的比例。為求美觀,設計師用鐳射技術將米餅切割成成個的六角形,然後用明膠(又稱魚膠)黏合起來,砌成機翼。研究人員曾經試驗用玉米澱粉和朱古力等食物做黏合劑,結果明膠的效果最理想。
可以吃的無人飛行器重214克,每秒可飛行約10米。長70厘米的米餅機翼可作為一人份的早餐,供應300卡路里熱量。研究團隊現正研究改良設計,將更多組件改用食物製造,例如用食物3D打印造成副翼和機尾上的方向舵,藉以增加運載食品的總熱量和營養價值。另一研究題目是製作可以吃的感應器和電子零件。無人飛行器的負荷餘額還有80克,研究人員正思考如何用它來運送食水或含有維他命的食物。
歐洲無人飛行器公司 DJI公佈,該公司在全球各地用飛行器搜尋和拯救過880人,也有機構用飛行器運送藥品、化驗樣本和疫苗到偏遠地區。
負責Ideal Drone項目的大學工程學教授Gian Paolo Cimellaro指出,無人飛行器可望在五年內實際應用於火災和自然災害的救援行動。例如摩天大廈發生火警,消防員可以用無人機在大廈高層周邊探測等待救援者的位置和狀況,從而節省搜尋時間。這種搜救模式不用依靠Wifi和GPS,不過大廈內的人需要預先戴上追蹤器,例如智能手錶、手機或身份證。
比利時Helicus公司的SAFIR-MED項目則專注發展無人飛行器在緊急醫療服務中的應用。負責人預計,將來醫院的天台會設有無人機升降場,成為醫院服務流程設計的一部分。例如有人在足球場突然心臟病發,需要接受急救,醫院可以用飛行器將其組織細胞送到化驗所,及早分析和診治。此外,歐盟正在制訂無人飛行器在低空運作的規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