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在沒有時鐘、手機、看不到太陽的「無時間」生活,人們有甚麼感覺?群體最大的困難是甚麼?

1972年,法國地質學家米歇爾∙希弗雷(Michel Siffre)曾獨自在美國德薩斯州一個洞穴生活了6個月。所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處身於不同環境,人們感受時間真有分別嗎?

2021年4月24日,位於法國與西班牙的比利牛斯(Pyrenees)上的南比利牛斯洞(Lombrives cave),一隊15人走出來,他們的膚色較一般人蒼白,戴著太陽眼鏡,也略呈疲態。這天是他們40日以來第一次重見陽光和呼吸新鮮鮮空氣。他們是「深時」計劃的參加者,在洞穴內一同生活了近6個星期。

「南比利牛斯洞」位於法國西南部邊境的阿列日省(Ariège Department),是歐洲最大的洞穴。這15位志願者深入洞內,與世隔絕生活了40天,沒有手機、沒有手錶,看不見日出日落,也失去對時間的概念。

人類適應研究所(Human Adaptation Institute)發起了這個名為「深時」(Deep Time)的計劃,研究費用高達150萬美元,旨在研究人們在面對生活環境和條件的重大改變時,如何適應。

這批志願者在今年3月14日進入洞內,他們共8男7女,全來自法國,包括小學教師、珠寶商和保安員,也有麻醉師和繩索技術員,事前互不相識。他們在恆溫約攝氏12度、平均濕度達98%的山洞共處了40天。主辦者早就在山洞內準備了4噸的物資,包括足夠的食物、清水與帳篷。但為了在洞中能夠照明,他們必須以人力踩單車發電,15人要輪流踩上10幾個小時才能產生足夠的電力。

在洞穴中生活會失去了時間的概念,因為完全沒有手機、手錶,也看不到日月星辰。參與實驗的15人只能利用自己的睡眠週期估算時間,結果發現,大部分人感覺在洞中生活的時間較慢;有人甚至以為只在山洞裏生活了7至10日,最多估23日,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已經渡過了40日。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ole normale supérieure,ENS)認知與電腦神經科學實驗室(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Laboratory)總監艾蒂安∙科奇林(Etienne Koechlin)說::「這是世界上首次同類型的實驗。過往的實驗都集中在人體的生理節奏,卻從未有針對時間干擾對人類的認知和情緒的影響。」

願者在洞穴内期間,人類適應研究所的法國和瑞士科學家,通過感應器定期查看各人的睡眠模式、社交互動和認知功能。並採集了參加者進入洞穴前後的大腦活動數據。

領隊歐洲探險家克里斯頓・克洛特(Christian Clot)事後說:「作為人類,我們在地球上的未來將會逐步演變。我們必須學會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在各種極端情况下是如何找到新的解決辦法的。」

33歲的瑪連娜∙蘭松(Marina Lançon)是實驗中的7位女性成員之一。她說在山洞內,她不用急著要做任何事情;離開山洞後,很享受風吹的感覺,但她不打算馬上開手機,「硬生生」回到現實社會。

大家可能好奇,這批參加者如何度過這6個星期?團隊將洞穴劃分成三個區域;一個休息區、一個起居室和一個工作室,參加者在洞裏考察地貌,特別是那裏生長的動植物。

另一位參加者、數學老師兼帆船教練约翰∙弗朗索瓦(Johan Francois)表示,為了保持身型,他在洞裏堅持跑圈達10公里。他說,他迫不及待地想離開洞穴。他又說:「由於沒有日常的工作、也無須看顧子女,也不用計劃一至兩小時後的事情,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如何盡量善用當下的每一刻。」

領隊克洛特說:「觀察團隊如何互相配合,也是很有趣的,大家無法訂出一個會面的時間,但又要完成一些工作和安排不同的任務,確實是很具挑戰性。」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