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地球上最後的野馬 普氏野馬再次在蒙古野外生活

初冬的一個清晨,蒙古哈斯台國家公園(Hustai National Park)刮著寒風,達什普列夫‧澤仁德勒格(Dashpurev Tserendeleg)指向在不遠的山坡處多匹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一群遊客和學生拿著望遠鏡眺望,有人拿出手機拍照。

澤仁德勒格說:「馬是蒙古文化的一部分,大家都很高興再次見到牠們。」

他是「哈斯台國家公園信托基金」(Hustai National Park Trust)主任,今年40多歲。這個非牟利組織致力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普氏馬群,同時保育公園内其他瀕危動植物種。

蒙古人稱普氏野馬為「塔克西」(takhi),牠們被認為地球上僅存的真正野馬,是現今馴化馬的袓先。普氏野馬曾經遍布西歐和亞洲的大草原,但到了1960年代初,就只在蒙古的戈壁地區出沒;到1969年,更被視作已在野外滅絕。

澤仁德勒格
澤仁德勒格

普氏野馬和一般擁有64條染色體的馴馬不同,多了兩條染色體。這種野馬在19世紀末首度為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在蒙古發現,引起了西方世界廣泛關注,動物園、商人或是收藏家紛紛收購,加上盜獵者的捕獵,令這種珍貴野生動物幾乎滅絕。到1970年代,估計全球的普氏野馬只有300多匹。

約25年前,在荷蘭發起的普氏野馬保育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Przewalski Horse)和蒙古自然和環境保護協會(Mongolian Associat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開展復育計劃,從1992年到2001年間,分五次從歐洲國家重新引入84匹普氏野馬。澤仁德勒格的父親Jachin Tserendeleg是復育計劃創始成員,也是唯一的蒙古籍成員。他熱衷科學研究,是第一位探索南極洲的蒙古科學家,也是第一位受到該國政府正式表揚的環保人士。

經過20多年復育,普氏野馬終於回到了牠們的原生地──蒙古草原。目前國內三處地點有約1,000匹普氏野馬,數量比中國和哈薩克斯坦更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兩度降低普氏野馬的瀕危級別。

澤仁德勒格小時候曾在哈斯台渡過一段時光,但他對那裡的興趣未及父親那麼大。父親2001年去世後,他因為與這片土地的連繫,以及想繼承父親的遺志,回到哈斯台工作。

澤仁德勒格說:「目前這裡有超過300匹普氏野馬,是全世界野放數量最多的普氏野馬棲地,希望日後可以達成500匹野馬的目標,因為研究人員認為,要到500匹的數量,普氏野馬群體才能維持下去。」

哈斯台國家公園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西約100公里,佔地506平方公里,成立於1993年。澤仁德勒格說:「這才是真正的蒙古,蒙古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地草原。有了哈斯台,就可以想像甚麼是真正山地草原了。除此之外,這裡還有很多野生動物,包括普氏野馬。我們重新引入這些馬,是蒙古對世界自然保育的重大貢獻。」

馬鹿和土撥鼠。
馬鹿和土撥鼠。

蒙古其他地區的野生動物同樣瀕危。在過去30年裡,該國的野生動物因狩獵、氣候危機、沙漠化和過度放牧而大量減少。

蒙古草原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三倍,帶來了更多極端天氣情況,包括乾旱、山洪和嚴寒,導致大量家畜和野生動物死亡。政府表示,70%的草原已經退化;環境部發言人也表示,過度放牧可能導致天然植物最終滅絕。

據估計,蒙古的馬鹿(Red deer,或稱紅鹿)數量從1986年的13萬隻銳減到2004年的8千隻,土撥鼠(marmot)數量從4,000萬隻減少到2002年的500萬隻。由1999年至2004年間,賽加羚羊(saiga antelope,一種大鼻羚羊)數量減少了85%,盤羊(argali,一種長有螺旋角的野生山羊)數量由1975年至2001年減少了75%。

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駐蒙古代表通加‧烏蘭巴亞爾(Tungaa Ulambayar)說:「蒙古的野生動物正處於危機之中,面臨遭消滅的危險。」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