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最新的初創領域是科技農業,在室內以控耕(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形式栽種農產品。
在美國三藩市南區的農業初創公司「Plenty」總部,由一間電子物流中心改建而成,面積達五萬一千平方呎,高達二十呎的廠房,牆上種滿了香草和羽衣甘藍(Kale),牆上有燈照射。在另一個廠房,公司總裁及創辦人之一馬特.伯納德(Matt Barnard),隨手摘下羅勒、香蔥、日本水菜、紅葉生菜(萵苣),還有酸膜菜(sorrel)及油菜籽。這些蔬菜品種都較為少見,不容易在一般商店買到。
公司另一位創辦人納特.斯託雷(Nate Storey)表示,結合科技及糧食生產,對環境有莫大禆益。他說:「我們不用排水、不會出現水土流失、很少害蟲、所以無需使用農藥,我們不用為泥土消毒,亦無須任何灌溉,我們只用很少水。我想不到任何理由不發展這個行業。」
該公司已經取得2,600萬美元的融資,包括來自貝佐斯(Jeff Bezos)的創投公司 「Bezos Expedition」及 「Innovation Endeavors」等,他們期望可以將科技應用在農業上,以至能供應到全球的超級市場。
Plenty並不是第一間在倉庫內興建室内農場的公司。在新澤西州的紐華克市(Newark),「Aerofarms」將一間煉鋼廠,改建成七萬平方呎的農場,附近亦有一間名「Bowery」的高科技室內農場,聲稱生產「後有機」及「不含農藥」的農產品。
農業科技可以說是硅谷近年新興的創業領域。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硅谷創業家在農業科技上躍躍欲試。由三藩市到紐約的布魯克林,不少農業初創公司利用廠房、貨櫃及溫室等,在室內以控耕方式種植農作物。由於在室內種植可以透過調節燈光及溫度等,排除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可以增加產量。
美國聯合市場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最近發表報告估計,室內農場的市場會由2016年的15億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64億美元,增幅料可達4倍之多。
農業科技在硅谷吹起旋風並不是沒有原因,聯合國的數據指出,全球2050年的糧食人口將會增加至90,其中66%在城市居住,加上氣候變遷及耕地大幅縮減的條件下,如何為城市的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將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
臨近硅谷的薩利納斯谷(Salina Valley)是供應全美國一半蔬果的農業區,年產值超過90億美元,是多間著名農產企業的根據地,然而這個區域受到供水不足、難以掌握土壤中硝酸鹽濃度、大規模病蟲害的影響。因此引發農業對於科技的需求,希望能夠透過新科技的應用,提升農產的產出與效率。
「Bowery」借助電腦軟件,搜集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速度、收成及各種味道的各類數據資料,以協助生產味道及口感更佳的農產品。
此外,由於室內農場是採用垂直耕作(vertical farming)的方式,可以盡量利用空間,例如同一面積的空間,採用垂直耕作生產的作物,是傳統土耕的130倍。而且這些室內農場在城市的外圍,縮短運輸時間,正切合現時「產地直送」(farm-to-table)的飲食理念。
科技龍頭企業谷歌的餐廳早已提供由本地生產有機及不含荷爾蒙食材烹調的食品。芝加哥主名餐廳「Frontera Grill」主廚瑞克.貝勒斯(Rick Bayless)說:「過往我嘗試以人造光線種植的產品時,總是失望而回,味道及質感都不好,但當日我在谷歌試這些食品,味道好像在田裏種出來的,我知道他們是有可為的。」
經營室內農場也不是全無隱憂的,如曾經是美國最大的室內控耕公司的芝加「FarmedHere」,由於設施的成本問題,於今年一月倒閉。另一間阿特蘭大的「Podponics」則因為人工及其他經營成本高昂,於2016年宣布破產。
西伊拉諾伊州大學土地科學及可持續農業副教授祖爾.葛洛法(Joel Gruver)表示,從事室內農耕,須依賴科技設施配合,他舉例說,要維修一套照明系統,相信要比找人維修一部拖拉機更難。此外,並非所有顧客都接受在人工環境種植的農產品。
他說:「我想對於任何高科技的產品,大家都總會憂慮是否天然產品。」而室內種植的農產品亦比一般的農產品昂貴。
然而,這股熱潮似乎方興未艾。與特斯拉(Tesla)總裁馬斯克弟弟甘布爾(Kimbal Musk)在紐約布魯克林創辦「Square Roots Urban Growers」的托比亞斯.佩吉斯(Tobias Peggs)説:「試想像,有朝一日一位農夫在冬日,走過兩呎深的雪,送來一箱新收成的本地生產士多啤梨。在不久的將來人人都可以吃到本土生產的食品,你亦會知道這些食品是誰種的。」
不過,未來的小朋友,可能只知道装產品是由工廠生產出來的!田地上的農作物?距孩子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