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最時尚的原宿區,大群化了粧、染髮或戴了假髮,眉毛修翦整齊或染了不同顏色的年輕人,在選購衣飾及化粧品。他們穿了寛身褲子,從外表看來,難以分辦性別。
這是日本新興的「無性別時尚」(jendaresu-kei)現象。雖然無性別也可形容那些穿著較男性化的女性,亦可以形容那些生為男性,但卻沒有興趣購買男性西裝或其他男性衣飾的群體。
藝名RyuChell的男藝人伊加隆二(Ryuji Higa),以花俏的打扮及嬌弱的形象爆紅。不過他強調他既非易服者,也不是同性戀者,他的女友是知名模特兒Peco。他跟其他男性作中性打扮,只是顯示男性並不需要依循的既有的男性打扮。
據說,日本星探丸本隆志(Takashi Marumoto)首先打造出「無性别男孩」,他招募了一些性别特徵並不明顯的男孩參加時裝表演,並與他們簽訂模特兒合約,利用他們在社交媒体上的人氣建立一群粉絲團。
另一位以無性別打扮的日本演藝界紅人,還有托曼(Toman Sasaki),他以女性的打扮發展其事業。他是模特兒兼一隊男性組合「XOX」的成員,衣櫃裡滿是貼身的小背心、寛鬆的外套和緊身牛仔褲,外出時會塗上口紅及穿上高跟鞋等。還有田中元季(Genki Tanaka,藝名Genking),他留着白金色飄逸長髮,經常穿迷你裙,經常主持節目,介紹年輕男性化粧、染髮及如拍照造型。
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人類學教授詹妮花.羅拔遜(Jennifer Robertson)在日本長大,對日本的性别文化議題有廣泛的研究。她說:「這股風氣是將以粉色代表女性和藍色代表男性的性別界限模糊化起來,他們在努力打破男性衣飾的限制。」
她說,日本文化長期以來都有跨性別的傳統。在日本,傳統戲劇中都有穿着異性服裝的傳統,從歌舞伎、能劇等古典藝術形式,到近代的寶塚劇團的表演,都有由男人或女人扮演兩種性别的角色。不少日本的動漫和男子流行樂團的造型,性別特徵也不突出。」
悉尼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研究日本服裝和文化的兼東京大學(Tokyo University)研究員門田正文(Masafumi Monden)說:「我認為,日本人對這些看起來非常女性化的男人的反應與歐美人不同,在日本,人們的外貌與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離的。」
伊加隆二(Ryucheru)說:「日本的無性別時尚,是受到現時南韓演藝界跨性別現象所影響。」
近年席捲亞洲各地的韓風,南韓男演員和歌聲雖然沒有作女性打扮,但總有一種柔性的美。男偶像多是長相俊俏、五官柔和而身材結實的美男子。
影響所及,近年南韓的男性美容產品銷量急升,根據市場調查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估計,南韓美容產品今年產值達13億5,000萬美元,其中男性美容品佔市場一成。從2012至2016年,男性美容品市場每年升幅約20%。由喜劇演員轉型成為造型師的金起秀(Kim Ki Soo),更開立了教授化粧的網頁,去年已有超過十二萬的用戶,其中三成為男性。
在中國,越来越多男人使用面霜、潤膚膏、香水等護理產品等改善容貌。今年27歲的劉峰,聖誕節收到女朋友送給他的美容品作為禮物。過去他只會間中用肥皂洗臉,但自從她女友拉他到美容品,此後就經常使用皮膚護理及化粧品。在北京一間公關公司任職經理的張先生,每月會花費五千元民幣購買化粧品。
北京從事美容及美甲師「酷酷」指出,日本的「無性別時尚」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流行,中國男性亦很快跟上這種風氣了。「酷酷」現時開設了串流頻道,教授化粧技巧,他的對象男女都有。
一直研究現代文化男性形象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宋耕認為,泛東亞的「軟男」形象,根源在東亞文化共同傳承的儒家傳統學者形象,如中國的文人氣質,或韓國歷史中的學官氣質。他們的形象通常都是身材瘦弱、優雅英俊,有一種中性美,與西方文化崇尚的陽剛氣質截然不同。
東京中央大學(Chuo University)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61嵗的三橋順子(Junko Mitsuhashi)說:「我那一代,女人們嫉妒男人,因為男人可以工作,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但在年輕一代中,男人們反而嫉妒女人,因為女人可以通過時尚來表現自己。男人反而覺得無法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