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陵蘭東岸的伊托科托米特(Illoqqortoormiut),赫耶默‧哈梅肯(Hjelmer Hammeken)在冰面看到一個海豹的透氣孔,他慢慢靠近,在雪地裡靜靜等待。不久,一隻海豹從氣孔伸出頭來,哈梅肯拿起步槍開火。
哈梅肯跟祖先一樣,即場將海豹剖開,割下肉分給獵狗。這樣的情景過去在格陵蘭島並不罕見,因為狩獵是每位原住民因紐特(Inuit)男性的必備技能。但這項傳統技能或許會隨著冰雪流逝而消失。
哈梅肯今年66歲,是伊托科托米特的傳奇獵人,從事狩獵達50年,最擅長捕獵北極熊,共獵獲多達320多頭。2005年,丹麥政府實施配額,每年只准捕獵35頭北極熊,哈梅肯只好轉而捕獵海豹。
伊托科托米特可算是地球最偏遠的聚落之一。據2020年的統計,全鎮人口只有345人,主要以捕獵獨角鯨(narwhals)、北極麝牛(Arctic musk ox)和海豹為業,部分更專業的獵人則捕獵北極熊。
哈梅肯說,過往四季都不融雪,全年都可以捕獵,但目前夏季雪融,冰面變薄和不穩定,容易斷裂,造成危險。他表示:「現在到了8月,所有冰層都融化了,捕獵更加困難。」哈梅肯更擔心,即使北極熊也無法獵食。
格陵蘭是世界最大的島嶼,面積216.6萬平方公里,18世紀開始是丹麥殖民地,1953年併入丹麥王國。在2008年公投後,格陵蘭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等事務仍由丹麥控制。
格陵蘭四分之三的地方處於北極圈内,終年嚴寒,多至95%土地被冰雪覆蓋,最低氣溫會降至攝氏零下70度。
格陵蘭人口26,000多,90%是北極原住民因紐特人。近年來,全球暖化使冰層流失、凍土層融化,加上城市化的衝擊,他們擔心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會消失。
自2010年來,海水溫度升高,導致魚蝦向北遷移,原本在格陵蘭南部的許多漁業工廠倒閉,民眾失去經濟支柱,被迫離開南部的居處,前往首府努克(Nuuk)尋新機遇。近十年来,南部市鎮納薩克(Narsaq)流失了20%的人口,當地失業率也是格陵蘭也最高的。獵人馬德森(Martin Madsen)的伴侶夏洛蒂(Charlotte Pike)說,由於來自狩獵的收入減少,她們想招待更多旅客。
今年11月28日,首府努克的國際機場正式開幕,令往返格陵蘭更加容易。北歐航空(Scandinavian Airlines)已於去年6月提供由丹麥哥本哈根前往努克的航班;明年6月,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也會有航班由新澤西的紐維克(Newark)直飛努克,相信會帶來更多旅客。
格陵蘭大部分給雪覆蓋,但格陵蘭語中Kalaallit Nunaat和丹麥語中Gronland的字面意思為「綠地」或「綠色土地」。據《格陵蘭傳記》(Saga of Greenlander)記載,約在公元1000年,從挪威因犯罪而被放逐的維京人「紅髮埃里克」(Erik the Red發)現了這片冰雪土地。為吸引更多人前來,他反其道而將這片不毛之地名為「格陵蘭」。
如今看來,這個稱呼頗有先見之明,因為去年年初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過去30年來,格陵蘭的冰層減少了28,700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的土地面積增加了87,500平方公里,增幅為一倍多。
人類對格陵蘭島的自然資源愈來愈感興趣,島上蘊藏大量鈷、銅及鎳等,價值不可估量。南端的科瓦内灣(Kvanefjeld)亦有望成為西方世界最重要的稀土来源。
由於生活方式急速改變,習慣了沉默的因紐特人心理難以適應,在南部市鎮納薩克一家咖啡館內,老漁民克里斯汀(Christian)嘆息道,在格陵蘭,每個人都會有認識的人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