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鬼節(Halloween)尚未來到,但歐美各地卻已出現了一片捉鬼之聲,而對象是一向逗人笑的小丑。
事緣於今年8月20日,美國南卡萊羅納州一個屋苑的物業經理報警,謂有人裝扮成小丑在附近出現,誘使小朋友進入樹林,雖然事件未獲得證實,但卻引發一連串的事件。在肯塔基州及維珍尼亞州,有人因裝扮成小丑被捕,但亦有人訛稱曾趕走一個想拐帶小童的小丑而被捕。在美國已經有十多人因「小丑」事件而被警察逮捕。
然而,至今尚未有一宗小丑擄刼小孩的報告,有關小丑的報告事後證實只是開玩笑。紐約警方副總警監米勒說:「不要相信這些炒作,亦不需要害怕小丑。」
不過,小丑恐懼症卻傳往大西洋彼岸。近日在英國及荷蘭等地,均傳出有民眾報案見到小丑驚嚇路人。更有一名懷孕8個月的孕婦因為受到驚嚇而早產,可幸母子平安。
小丑一向在戲劇中是惹人發笑的角色,然而,人們對他們總是又愛又恨!
自古以來,小丑就代表惡作劇、開玩笑,丑角或狡猾的小人。公元前2500年,侏儒小丑就在埃及宮廷裏逗法老王笑; 中世紀歐洲宮廷則以小丑作為一種懲罰,用來處置對領主不敬的人。莎士比亞的戲劇《李爾王》,亦有一位宮廷小丑的角色 ﹣「弄人」(“the fool”),他會突然間走出來,以寓言的方式,講一些悲慘但真實的事情。
美國水牛城大學英文系教授史托德(Andrew Stott)說:「小丑通常被視為社會的邊緣社群,活在社會的邊緣。」
18及19世紀的西歐和英國,興起了擅長講笑和諷刺的宮廷小丑,他們通常穿著彩衣,戴著有鈴鐺的尖帽,憨態可掬,惹人發笑。18世紀開始盛行的馬戲團,除了馬術雜耍,大象獅子的表演外,定必有一批異人,例如古怪的畸形人、陰險的弄蛇女、狐媚的人妖,當然還有小丑。
有人認為,小丑在馬戲團中有一種紓緩作用,讓觀眾在驚險的的演出之間鬆一口氣,從而更凸出雜技演員和馬戲演員的精湛演出。
美國電視上亦出現過不少小丑角色,1963年第一代麥當勞叔叔出現,更以小丑的形像在電視替該品牌賣廣告,至今不衰。
1978年,一名連環殺手加西(John Wayne Gacy)在芝加哥殺害了35位男性,在被捕前,原來日間是在兒童的派對上扮演小丑,有「殺人小丑」的稱號。荷李活乘勢拍攝了多部有關邪惡小丑的電影,包括1986年史提芬 · 京的《小丑回魂》、外太空殺人小丑(1988)及《小丑屋》(1989),還有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Joker)。
小丑在電影及舞台的出現加強了戲劇效果,原本舞台的焦點是演員,觀眾在黑暗中樂得其所地看著演出。然而濃妝笑臉的小丑一出現,你看不清他的真實面容,你分不清面具之下的他是哭是笑,你甚至弄不清是活人還是假人,因而令人產生恐懼。
從事小丑恐懼症研究的加會大心理學家奈達(Rami Nader)相信,人們對小丑的恐懼,來自一種曖昧和不確定的感覺。小丑看來很開心,實情是否這樣?你不會知道他會否將一個蘋果批扔到你的臉上。他們跨張的動作,亦令人無從知道他下一刻會做什麼。
2008年謝菲爾德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訪問了250位4至16歲的兒童,絕大部分都表示不喜歡或害怕看見小丑的圖片。現時更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小丑恐懼疾 」﹣Coulrophobia,但該疾病未有被列入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內。
但也有研究表明,小丑對生病的孩子的健康能帶來益處。2013年1月,《心理衛生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在一次隨機對比試驗中,面臨一些小手術的孩子們如事先能與小丑見面便可減緩一些焦慮的狀態。另外一個於2011年12月在《自然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因呼吸相關疾病而住院的病童和幫助治療的小丑一起玩耍後,復原得更好。
無論如何,相信現時最受影響的,是真正扮演小丑的從業員,美國的小丑表演團現時都都不敢接受巡遊的邀約,亦暫時不會到醫院探望患病的兒童,家長亦不再邀請小丑到小朋友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