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溫布頓網球賽正進入決賽階段。溫布頓的傳統除了吃新鮮草莓配忌廉外,當然是球場外的長長人龍。四十年來,62歲的洛琳(Lorraine)每年都來排隊購門票。今年賽事開始前兩日,她已開始露營守候。她說:「我想看到拿度。」
人龍有來自德國、愛莎尼亞的球迷,大家都似乎無甚睡意,一同聊天,談論前一天舉行的賽事。早上,接待人員會輕敲帳幕喚醒未睡醒的球迷,各人開始執拾地上的空酒瓶和外賣薄餅包裝盒,拆下帳幕,跟在人龍後,看能否買到入場票。
現時很多大型賽事都設有網上購票,但溫布頓網球大賽主辦單位全英草地網球會(All England Lawn Tennis Club),多年來堅持以傳統的方式出售門票。除了17%的會員票(Debenture ticket)及10%的套票(Hospitality ticket)外,其餘大部分的門票是以抽籤形式發售,球迷須以郵寄方式訂購。
除此以外,由初賽至八強賽事,賽會每天仍預留1,500張中央場及第一至三號球場的門票供臨場發售,每年數以千計球迷搭起帳篷徹夜排隊,就為了要買到這些門票。雖然大排長龍,但球迷都遵守秩序。進到場內,大家使用電梯、購買小食及紀念品時,都會靜心排隊,井井有條。不少人更認為,排隊是英國人的獨有文明象徵。
上個世紀中期,美國作家佐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首次來到英國便說:「外國人肯定會驚訝於英國人的紳士作風,比如英國人的群體秩序,不推不吵,願意排隊。」
然而,英國社會歷史學家祖.摩倫(Joe Moran)說:「我們被視為最樂於排隊,但真相是,這個名聲實際只是建基於人為炮製出來的神話。相信是於19世紀初形成,以因應社會愈趨於工業化和都市化,愈來愈多人聚集在一起。」
史學家茱麗葉·加特納(Juliet Gardiner)指出,過往鄉郊地方的小市集,都採取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人們購物方式隨意得多,但隨着人們遷居到城鎮,商販們也搬進商店做生意,為了方便買賣,排隊的做法便流行起來。
另一位學者凱特.貝特利(Kate Bradley)更說,工業革命後,很多英國人的生活並沒得到改善,依舊很貧困,窮人為了獲得救濟的物資,只能排隊。他說:「排隊一開始時,其實與貧窮的現象有密切關係。」
貝特利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物資短缺。當時英國政府宣揚國民要負起責任、輪流排隊,這是政府企圖控制場面的手段。」結果排隊便被賦予了崇高意義,諸如「得體、民主」等美名,而「英國人有耐心排隊」的神話,也就由此產生。
排隊也非英國人的專利,例如西班牙和其他拉丁語系國家的民眾走進餐廳,總會開口問:「誰是在等候的最後一位?」以確定自己應跟在那位顧客之後。
美國休斯敦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法律系教授戴夫.法根德斯(Dave Fagundes)指出,排隊文化其實是基於一種互惠(reprocity)原則,大多數人都有與團體合作的本能,只要每個人都得到公平的待遇,都樂意排隊,讓大家都得到方便。但如果有人違反規則插隊,我們會感到很憤怒。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盧克.特里格洛恩(Luke Treglown)也同意這是一種可能性。他指出,人們對排隊的公平性「非常敏感」。例如,在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如果隔鄰的隊比自己的速度更快,我們就會感到不忿。在餐廳,如果跟在我們後面的一家人與我們在同一時間入座,我們可能也會感到不快。他說:「我們認為,每個排隊的人都必須等待相同的時間,無論這是否影響到自身的等待時間。」
不過,排隊始終令人不耐煩,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心理學教授(Adrian Furnham)就「六的定律」,根據他的研究,英國人不會跟著一條超過六個人的人龍後面,而不願排隊超過六分鐘。不過他補充,這個定律亦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如果人龍不斷向前推進,你會更願意等候;又如果有其他人跟在你後面,你也更樂於等候,因為你覺得至少你不是最後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