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澳洲人和鳯頭鸚鵡垃圾桶鬥智鬥法,人鳥也是互相學習和互動…

約一個月前,澳洲悉尼「2GB廣播電台」(Radio 2GB Sydney)著名主持人本‧福漢姆(Ben Fordham)在早餐時段節目,談到葵花鳳頭鸚鵡對居民的滋擾,隨即引來眾多聽眾來電,分享對鸚鵡的經驗。

一位聽眾說,在大清早垃圾車清倒垃圾之前,鳳頭鸚鵡翻開居民屋前的垃圾桶蓋吃廚餘:「牠們整群而來,打開垃圾桶,將裡面的垃圾全扔到街上。」

另一位聽眾說:「牠們會打開孩子的書包,更知道怎樣打開拉鏈,把裡邊的午餐盒拿出來,然後飛到空中,把午餐盒扔到地上,吃裡邊的三明治。真是一團糟。」

事實上,有研究員觀察到,過去幾年,澳洲南部的居民和鳯頭鸚鵡一直在鬥智鬥法,鳯頭鸚鵡想要打開垃圾桶吃裡面的廚餘殘羹。居民也想出各種方法防止鸚鵡翻開他們的垃圾桶。

澳洲有五十多種鸚鵡,鳳頭鸚鵡是鸚鵡科中最大的一種,而黑鳳頭鸚鵡又是當中最大的。葵花鳳頭鸚鵡(sulphur-crested cockatoos)是最常見的鳳頭鸚鵡。牠們頭頂有著黃色冠羽,憤怒時頭冠呈扇狀豎立起來,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因而得名,其壽命可長達80年,體長可達40到50厘米,分佈於澳洲東岸和北部。

鳳頭鸚鵡棲息於住宅區,全年大部分時間會留在同一地區。鳳頭鸚鵡的喙非常之強而有力,可以用來啄開堅果和種子。

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的行為生態學家芭芭拉‧克朗普(Barbara Klump)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鳳頭鸚鵡打開垃圾箱的視頻時,我認為這是非常有趣和獨特的行為,需要深入地觀察。」

這對鳥類來說是相當高超的技能:牠們通常用喙撬開垃圾箱的蓋,然後咬著蓋邊,一面慢慢沿著邊緣移動,將整個桶蓋打開。去年,克朗普在美國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員詢問大悉尼地區及臥龍崗(Wollongong)地區的居民,是否看過鸚鵡這樣的行為。結果顯示,在2018年以前,只有3處郊區的受訪者見過打開垃圾桶蓋的行為,但到了2019年底,有44處郊區的居民回報此事。

研究人員在3個郊區裝設了攝錄機,記錄鸚鵡打開垃圾桶的情況,在一日內,拍攝了大約 160 次鸚鵡成功打開垃圾桶。在分析這160 段視頻後,再評估事件的地理分布,克朗普博士及其同事發現,大多數鸚鵡通過觀察同類來學習怎樣打開垃圾桶。她說:「我們實際上可以證明這是鳳頭鸚鵡群體的一種文化特徵。她說:「鳳頭鸚鵡通過觀察同類來學習這種行為,每個群體各有自己的特殊技術,所以在廣泛的地理範圍內各群體的技術並不相同。」

今年7月,克朗普在《當代生物學》(Contemporary Biology)期刊發表了另一項研究,研究員觀察了悉尼4個郊區的3,283個垃圾桶,有一半以上具有民眾設置的防禦機制,有172名受訪者表示封鎖自己的垃圾桶。

該團隊的調查發現,當地人用不同的方法將垃圾桶蓋子完全關閉,最簡單的方法是將磚塊、石頭,或注滿水的膠水樽等重物放在垃圾桶蓋的頂部,但鳳頭鸚鵡能將這些物品推下蓋子。

也有人安裝拴鏈來防止蓋子打開,或用棍子堵住鉸鏈,不過鳳頭鸚鵡弄明白這些方法後,就會改變開蓋的策略。也有不少人類成功的例子,像是把跑鞋卡在垃圾桶蓋後面,這樣自動垃圾車在收取垃圾時,被倒舉起來的垃圾桶會因為重力令蓋子落下。克朗普博士說道:「市面甚至有用於垃圾桶的鳳頭鸚鵡鎖發售。」

克朗普指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她認為,不僅鳳頭鸚鵡會作社會學習,人類也在做社會學習。她又說…:「人類想出新的保護方法,但很多人實際上是從鄰居或街上的人那裡學到的。」

克朗普博士沒有透露她希望誰贏得垃圾箱控制權競賽,但她指出:「隨著城市擴張,我們將與野生動物有更多互動。 我希望大家更為理解跟我們共同生活的動物,也更為寬容。」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