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哈德遜園區(Hudson Yards)的地標建築物「The Vessel」正式開幕。這幢樓高8層、蜂巢外型的建築一時間成為紐約必逛的新景點。然而大樓開幕才不到兩年,卻在今年1月13日宣布無限期停止對外開放。原因之一,是這裏由去年開始,先後有3人從大樓躍下輕生。
第一宗在去年2月發生,一位來自新澤西州的19歲青年,在這裏跳樓身亡;第二宗是在去年12月21日,一名24歲住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女子在這裏輕生,送醫搶救後仍回天乏術;不到一個月,即今年1月12日,又有一名21歲男子從這裏跳樓自殺。
「The Vessel」成為新的自殺熱點,發展商瑞連集團(Related Companies)正與精神科醫生及有關人士研究,如何減少今後有人自殺的情況。
「The Vessel」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私人開發綜合用途項目,耗資250億美元,是出自建築鬼才湯瑪士‧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手筆,設計費共1.5億美元。
「The Vessel」外型就像是個倒三角型的巨型蜂巢。建築師表示這座大膽創新的建築,部分靈感源自於印度階梯天井式建築。空間自下而上,中空開口並逐漸擴大,由154個縱橫交錯的玻璃、銅製階梯層層疊疊建構而成,共有2,500級階梯,其中有80個觀景台,人們順步走上樓梯,能從360度及不同高度觀賞紐約市的城市景觀。
海澤維克表示,紐約已經充滿許多能夠吸引目光的建築設施,因此他起始的創作想法便是讓這座建築不只有觀賞的功能。
開發商同時也為「The Vessel」取了一個小名「Social Climber」(社交階梯),讓所有走進來的人與朋友一起散步。
此前就有人擔心,「The Vessel」的開放式設計可能帶來安全隱患,美國《建築師報》(The Architect’s Newspaper)的前副主編瓦克斯(Audrey Wachs)在2016年的一篇評論中寫道:「當一個人走上那裏,可見由底部至頂部的圍欄只及腰高,如果大樓建得高,就有人會產生往下跳的想法。」
據統計,從高處躍下的輕生者,在北美洲只佔5%。然而,北美洲人卻往往選擇跳橋自殺;加州的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全世界的「自殺熱點」之一,自1937年落成至今,已有1,700人在這裏躍下死亡。紐約市的喬治‧華盛頓大橋(George Washington Bridge),在2015至2017年間,至少有15人跳橋輕生。
此外,縣崖、路軌和高層建築物,也是一些經常發生自殺的高危地點。另外一些地方,則因為成為自殺熱點而聞名,如日本富士山河口湖町的青木原樹海,便被冠以「自殺森林」之名。
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自殺學家安納特‧比奧特雷絲(Annette Beautrais)曾指出,長者通常選擇一些高層大廈,因為容易前往;而年輕的輕生者則會選擇一些大橋和高崖,他們可能是被這些自殺熱點的和知名度吸引,而選擇到這些地方輕生。因為它們都予人浪漫化的感覺,加上本身擁有壯觀的景色,很多人會認為在這種環境下結束一生,特別吸引。
瑞典查爾姆斯科技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夏洛塔‧托德留斯(Charlotta Thodelius)研究建築環境設如何影響年輕人的自殺行為,她指出:「年輕人的自殺行為及成因與成年人不同,那往往是一時衝動和不自覺的行為。不要讓他們輕易找到一處方便的自殺地點,可能有助減少年輕人自尋短見。」
三藩市政府年前已在金門橋旁設置了防護網,紐約市港口當局亦在喬治‧華盛頓大橋設置了高達11英呎的圍欄,以防止人們跳橋;也有學者建議避免使用「自殺熱點」這些用語,以減少跟風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