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0年,世界多個地方仍處於動盪的局面,未見有改善跡象。例如在2011年已開始內戰的敘利亞,到去年底戰火仍然持續,國內的卡夫納布爾鎮人口一度高達四萬人,經過多年生靈塗炭,現在只剩下不足一百人。仍在鎮內生活的貓隻數目,比人口還要多!
在這樣動盪的環境中,已說不上是人在照顧貓,兩者其實處於互相依存的關係。三十二歲的當地記者Salah Jaar是少數留在鎮上的人,在他身邊,總會見到幾隻流浪貓。他說:「有貓隻在身邊令人安慰,你會感到那些轟炸、破壞、苦痛似乎並不那麼難受。」
卡夫納布爾鎮的人口已因戰亂大量遷徙,但是他們卻沒有帶走自己豢養的寵物。貓隻再沒有穩定的居所和糧食供應,需要在頽垣敗瓦中尋找新生活。鎮內「貓口」究竟有多少難以確定,但是至少有數百隻,甚至有可能多達數千隻。Jaar解釋:「很多人離開卡夫納布爾鎮後,貓隻需要有人照顧和餵飼。牠們寄居於過去有人居住的房屋,每座房子現在約有十五隻貓,甚或更多。」
Jaar目前仍為當地一個電台Fresh FM擔任新聞記者──即使電台的錄音室在最近一次空襲中遭摧毀,電台的設備幸好可及時搬遷到附近另一個較安全的城鎮,電台也得以繼續營運,播放空襲警報、新聞、喜劇,以至聽眾來電的節目。除了鎮上居民外,電台也受到貓隻歡迎,有數十隻以電台為家。電台創辦人Raed Fares(於2018年11月遭伊斯蘭槍手殺害)甚至在電台經費中撥出一筆款項,專供購買牛奶和乳酪給貓隻。
Jaar說:「很多貓隻是在這座建築物出生的。其中一隻白毛有棕色斑點的,跟Fares特別親近,總是伴着他,在他身旁睡覺。」到Jaar要離開已經殘破的電台建築物,來自四面八方的貓叫聲此起彼落,像是為他送行。他說,這種情況很常見,出現在每個人身上:「有時我們走在街上,會有二、三十隻貓沿途跟著我們,有些甚至會跟著我們回家。」
即使是人類,像Jaar,目前在卡夫納布爾鎮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仍能存活,不過,貓隻卻好像總能找到方法,掙扎求存下去。Jaar說:「我甚麼時候吃東西,牠們就吃,不論是蔬菜、麵條或乾麵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覺得大家都是脆弱的生物,需要互相幫助。」
到夜幕低垂,除了貓叫聲,流浪狗的吠聲也會此起彼落。狗隻同樣面對饑餓和無家可歸的問題,有時也會和貓爭吃。雖然狗隻看似身形較龐大,不過Jaar卻肯定是哪一方獲勝:「當然是貓!因為牠們的數目多出很多。」
在炮火連天的日子,貓隻像人一樣,自然難免受到波及,往往會受傷。雖然鎮內藥物和其他物資都短缺,Jaar說他們還是會盡力照顧受傷的貓隻:「我有一位朋友,房子內養了很多貓,其中一隻遭火箭炮擊傷,前爪差不多全毀了,結果我們出盡辦法,將牠送到伊德利卜市接受治療,現在牠已能如常走動。」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部隊目前已接近卡夫納布爾鎮,鎮內的統治權可能短期內再一次易手。Jaar承認,他不單為自己和朋友擔心,更為鎮內的貓隻擔心。他解釋:「我們和貓一同度過美好和艱辛的日子,有快樂、痛苦和很多很多恐懼。牠們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夥伴。」他堅持,若果情況惡化,他和其他人會被逼離開卡夫納布爾鎮,但是他們定會帶同大量貓隻,可見即使在可怕的戰爭中,人與寵物建立起的緊密關係,還是不容易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