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趕著「死線」要趕工?東京特色咖啡館協助顧客限時完成工作。這些有「延遲症」的人們,還有哪些方法應對?

在日本東京西區的高圓寺三角地帶,今年4月有一間名「原稿執筆CAFE」的小店開業。這裡窗明几淨,只有13個座位,4個向窗,4個是吧枱上,2個靠牆,另有3個戶外座位供吸煙的顧客使用。店裡的顧客枱上都放了手提電腦,埋頭苦幹,像供學生使用的圖書館或溫習室一樣。

這間咖啡室是專為需要趕稿的人服務,例如作家、編輯、漫畫家,或是有任何截稿期限要趕的文字工作者。這裡每個座位均裝設了「USB」插座,也有高速寛頻上網,還有自助式飲品機,供顧客無限添飲咖啡和茶。

顧客進入咖啡店後,會收到一張卡片,用以填寫當天的工作目標與預計完成的時間。例如,「完成一篇2,000字的手稿」或「寫一篇長2頁的論文」等。店長會根據顧客所訂的目標,每小時詢問他們的進度。在達到目標之前,店家不會為顧客結帳。

為了激勵顧客完成工作,店內掛有一塊黑板,寫上當日未能完成工作的顧客的名字。

這間咖啡館原本兼作攝影工作室,也可用作錄製訪問節目,近年由於運營困難,因此轉型為共享工作空間。52歲的店長川井拓也本身是作家,他表示,希望店內嚴格的規定能夠幫助大家集中注意力。

37歲的佐佐木是一名部落格作家。她表示,到這裡工作能夠避開討厭的社交媒體和電話,她說:「能夠專注於寫作的感覺很好。」

事實上,除了文字工作者,現時很多人們都有「延遲症」(procrastination),非到工作完成的「死線」前,都不願開始手頭上的工作,結果不但未能準時完成工作,更引發焦慮、煩躁等身心問題。

芝加哥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約瑟.費拉里(Joseph Ferrari)指出,可能多達20%的成年人有慣性「延遲症」,他說: 「這個比率比有情緒、恐懼症、心臟和酗酒的人更高。這種趨勢,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咖啡館顧客在卡片填上當日想完成的目標

英國菲爾特大學的心理學家弗斯基亞·西羅斯(Fuschia Sirois)將「延遲症」定義為: 「自發地而無必要地延誤一些重要的任務,但卻心明這樣會帶來負面後果。」

有人說很多人拖延最根本的心理動機是完美主義。不過這種完美主義並不是要求每件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而是過於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恐怕人們如何評價他們的表現,結果是不斷迴避和拖延。

另有一些人喜歡將事情延到最後,他們相信在壓力下,會做很得更好;也有一些是因為「猶豫不決」,難作出重要或艱難的決定。

因此,拖延往往不是時間管理或個人自律的問題,更可能源於更深層次的原因,如自我懷疑、自卑、焦慮或不安全感。然而,事情越拖延,越產生更大的焦慮。心理學家弗斯基亞·西羅斯建議人們,與其花時間去憂慮人們的想法,不如盡力而為。

暢銷書作者格雷琴·魯賓(Gretchen Rubin)指出,拖延,可由小事做起。她指出,「當人們累積了一些較少、較易達成的目標,就會覺得可有能力達成更大的目標了。」

近年,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教授詹妮弗∙魏德(Jennifer Wild)建議人們 奉行一個「三分鐘定律」(Three Minute Rule)。其要旨是: 無論做什麼事,務必在3分鐘內馬上開始做,否則就會不停地拖延,甚至放棄。所以,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因此而拖延,想做什麼事不要多猶豫,立刻去做,人們可能會發覺,事情會比想象中容易處理。

她說: 「無論任何事情,嘗試先做3分鐘,有助減少迴避的心態,讓人更容易專注。」她舉例說,人們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好,但懶得去上健體班,但每天做3分鐘的柔軟體操開始,慢慢就能堅持下去。

魏德又說,一些害羞或患有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的人,可能很怕出席派對,可以先建議他們只逗留3分鐘,她說: 「這3分鐘可能會變成6分鐘或9分鐘。」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