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看見鳥類移動通常是在空中飛行,但牠們還有很多其他移動方法,例如鴕鳥的奔跑速度可以超過每小時40哩。企鵝的潛水和游泳速度比人類奧運選手更快;啄木鳥則擅長用腳趾爬上垂直的樹幹。
科學家最近首次發現,在特定情況下,鸚鵡能像猴子一樣,在樹枝間盪來盪去。牠們用喙抓住樹枝,可以輕易在樹林裡盪來盪去,顯示鳥類能靈活適應環境。
科學家稱這種活動為「喙化」(beakiation),即鸚鵡用喙首先抓住支撐物,然後同時釋放兩條後肢。
紐約理工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整骨醫學學院(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的三位研究人員今年1月底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發表一項研究,描述鸚鵡如何懸掛在3D列印的「樹枝」上,方法是以喙和後腿交替活動,首先用喙抓住上方的支撐物,然後用後肢抓著支撐物,像鐘擺一樣擺動,藉此向前移動。
這組研究人員為四隻桃臉牡丹鸚鵡(Rosy-faced Lovebird或 Peach-faced Lovebird,學名Agapornis rosiecollis)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建造了一個障礙訓練場,將一條長60厘米、直徑僅2.5毫米的懸掛桿連接到木製平台上。研究人員使用兩台高速攝影機,記錄鸚鵡如何使用喙作為第三肢在小樹枝上移動,並測量牠們的能量消耗。
桃臉牡丹鸚鵡是體型較小的情侶鸚鵡,分佈在非洲西南部乾旱地區。情侶鸚鵡愛好群居,與伴侶形影不離,廝守終生。
由於懸掛桿太幼小,鸚鵡無法在上面行走,必須發揮創意來越過。結果發現,鳥兒會用腳和喙抓住樹枝,讓身體倒懸在下面。研究員之一、紐約理工學院的解剖學家梅洛迪‧楊(Melody Young)解釋:「基座越小,就越難保持直立而不翻倒,於是鸚鵡採取了自然的解決方案,就是到下方倒懸起來。」
接著,鸚鵡為了向前移動,用喙抓住模擬樹枝,然後同時鬆開兩條後腿的抓握。牠們像鐘擺一樣向前擺動重心,以喙的抓握點為軸,並用雙腿再次抓住樹枝,每次跨步(喙抓著懸掛桿)平均移動約10公分。
梅洛迪‧楊指出,這些鳥類沒有經過任何方式的訓練或激勵來作出搖擺式的運動,她說:「我們只是把牠們放在那裡,所有四隻鳥都選擇採取同樣的方式移動。」
該研究的合著者,紐約理工學院生物力學家埃德溫‧迪金森(Edwin Dickson)說:「這些鸚鵡沒有經過訓練,牠們針對新問題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然而,用以實驗的桃臉牡丹鸚鵡都是住在醫學學院裡的,尚不知非洲西南部乾旱地區的野生同類,要用多少時間才會使用這種技術。
鸚鵡是眾所周知的天才,能模仿人類的語言。科學家最近教導了獨居的家養鸚鵡與其他鳥類進行視訊聊天。鸚鵡能使用啄以獨特的方式在樹頂移動,顯示牠們身體的靈活性可能比人類認識的要高。
鸚鵡的喙可以產生巨大力量,有時甚至是其體重的37倍。但這項研究也證實了鸚鵡頸部肌肉能產生和承受強大力量,令牠們能輕鬆地跨越樹枝。
研究團隊另一成員、紐約理工學院進化生物力學教授邁克爾‧格拉納托斯基(Michael Granatosky)認為,這項研究顯示,動物可以想出全新的解決方案。他說:「牠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我們無法從牠們的生理結構中預測到的。」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演化生物學家瑞安‧馬雷克(Ryan Marek)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對鸚鵡表現出這種特殊行為感到震驚,尤其運動的整個階段僅由頭部和頸部支撐身體。他說:「牠們運用頭部和頸部一如前肢,真是令人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