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鸚鵡的鳥喙大了、野鼠耳朵長了、蝙蝠翅膀大了……氣候轉變,動物要變身(shapeshifting)求存?

動物出現變形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多種鳥類和動物的身體部位因氣候轉變而變大;若再發展下去,不久將來大家可能會見到小飛象了。

由於氣候變暖,一些溫血動物的外觀正在變形,例如喙、四肢和耳部變得更大,以便更好地調節體溫──鳥類會長出更大的翅膀、鳥喙或尾巴來增加散熱能力。

今年9月在《生態與進化趨勢》(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根據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鳥類家莎拉·萊汀(Sara Ryding)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布的研究顯示,一些動物已開始出現身體變化,以演化來適應全球暖化現象,其中鳥類的改變尤為顯著。

熱感相片顯示鳥喙溫度較身體其他部位高

研究又指出,除了鳥類,哺乳類身上也能發現這些現象。例如小林姬鼠(wood mice,學名Apodemus sylvaticus)的尾巴和鼩鼱(masked shrews,學名Sorex cinereus)的腿部長度也增加了,蝙蝠的翅膀也變大了。

研究人員觀察了30多種動物,比較了幾種澳洲鸚鵡的喙大小,發現自1871年以來平均增加了4%至10%,這與每年的夏季溫度呈正比。此外,其他研究亦顯示北美的暗眼燈草鵐(Junco hyemalis,一種體型細小的灰色麻雀)也有類似的轉變,牠們的喙尺寸增加與寒冷環境中的短期極端溫度之間存在關聯。

萊汀指出,「研究結果只是證明了他們以演化來尋求存活的可能,但我們無法確定其他生態系統的面臨變化後的結果為何,亦無從得知所有物種是否有能力改變並生存。」

萊汀又說:「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觀察到動物四肢大小的增加不到10%,因此這些變化可能不會立即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像耳朵這些突出的身體部位預料可以會變大——所以我們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看到真正的小飛象。」

為了進一步研究,萊汀計畫利用三維技術,將博物館中的鳥類樣本進行掃描,以比較百多年來鳥喙的大小變化,是否與氣候變化有關。

一百多年前,美國動物學家喬爾·艾倫(Joel Asaph Allen)提出「艾倫定律」(Allen’s rule),描述動物部位和氣溫的關聯。從生物學上可以解釋:四肢較小意味着身體表面積較小,因此熱量散失較少,而較大的表面積意味着身體的熱量更容易消散。

此外,雀鳥的喙由於沒有羽毛遮蓋,卻有非常多的血管,以便控制、調節自己的體溫。哺乳動物的耳朵、尾巴和腿部也沒有皮毛,可以達到散熱的功能。例如,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和驢野兔(Lepus californicus)在高溫下,血液會泵入牠們的大耳朵,再透過擺動來降溫。此外,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棲息的巨嘴鳥(Ramphastos toco), 也使用其巨大的喙作為冷卻系统,將身體的熱量散發。

當入夜氣溫驟降時,巨嘴鳥又會把巨大的鳥喙藏在翅膀裏,以保持身體的熱量。

社交網站分享:

延伸閱讀